第43章 古代商女对照组(6)

从书呆子到帝师

杏榜一放, 殿试也提上了日程。

作为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最后能够参与的学子,都是全国各地的佼佼者。

曾经殿试有过极短一段时间的淘汰制, 但随着整套科举考试制度的成熟,如今的殿试已然不再淘汰考生。

所有能够参加殿试的贡士们,最后会被分为一、二、三甲。

即便是末流三甲,也是同进士出身。

因而, 虽说殿试仪制更为严明, 考生们反而没有那么紧张。

唯一的紧张感,大概也是来自于: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考。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试问哪位文人、尤其是寒门出生的文人, 读到这句诗时,不曾有过热血沸腾的期盼?①

能一睹国君的样貌, 这可不是一般的殊荣!

殿试当日。

众考生跟随礼部官行至奉天殿。

路上,远远看见侍立在殿内两旁的文武百官,就连一直表现得极为平静的陆维舟,都忍不住呼吸紧张起来。

他艳羡地看了眼身旁的燕晨。

心中想道:真不愧是燕公子,这般场面, 都能如此从容淡定。

于殿内站定后, 鸿胪寺官请升殿。

一高一矮两道身影缓步走出,两人皆着玄黄常服。

这是……皇帝和太子都来了?

随着皇帝和太子站定, 陆维舟屏住了呼吸,垂下头, 手心冒出了冷汗, 不敢抬眼去看。

待一声鞭鸣过后, 众考生随百官行礼。

老皇帝打量着这群或方及冠, 或而立之年的考生, 令太子颁赐策题。

——此举有些不合规矩,但他是皇帝,他说了算。考生们虽心有疑惑,也都按捺不发。

侍官将策题传送下来,置于桌案上,执事官搬置桌案,鸿胪寺官则引考生们再次行礼。

最后,礼部官分发试题,考生们行毕最后一礼,方能开始答卷。

燕晨拿到试卷,先没急着看,而是研起了墨——殿试与乡试、会试相同,笔、墨、砚都需考生自行携带。

同一时间,除监试官等考场官员,其他官员全部离去。

殿前,皇帝和常静宵的目光,扫视着一张张考生的脸。

最后,两人的眼神,不约而同停在了右侧中间,正不紧不慢研墨的燕晨身上。

此人着一身寻常青衫,乍看起来并不打眼,身材瘦削,腕骨微微突出,修长手指在浓黑墨汁的衬托下,显得更为白皙,神态气质相合,如一簇修竹。

只要是有点眼光的人,都会第一眼被他吸引到。

——实在是,跟殿内其他坐姿僵硬、埋头闪避的考生比起来,他显得太过闲适。

仿佛不是身处殿试考场,而是在自己家中,正准备作诗一首。

这倒是个奇人,只是不知肚子里的墨水,能不能配得上这一身气质。

老皇帝握住腰间的玉佩把玩着,下场巡视起来。

他先往左边走,太子还站在原地没动。

燕晨研好墨,抬眉看去一眼,便见身量半高不高的少年储君,不巧也好奇地望着自己。

燕晨朝他微微一笑,才低头拿起了题卷。

题目共有两道,这让他微微松了口气——往常曾有过最夸张的记载,是十道题。

而他若是一一认真作答,半日时间可不够。

殿试题目由皇帝亲拟,两道题目一为策,二为论,十分常规。

燕晨先看第一道策题。

策题问的是:今年冬,冰雪严寒,晋州百姓冻死上千,大量流民涌入周边各州逃难,州府官员开仓赈灾,然库中粮食日益不足,粮价飞涨,该当何解?

燕晨又看向论题。

论题问的是:君弱臣强,于一国之君为大忌。然昔有卓氏,挟天子以令诸侯,终将幼帝取而代之,并改写历史,号己为正统。

诸君以己之心度卓氏之行,以为如何?

一看这个题目,燕晨就明白了。

这哪里是论题,分明是皇帝夹带私货,以古比今,出的一道先论后策题。

别说考官了,也不知道其他考生看见这么个题目,该如何想。

燕晨抬眼看了一圈,果不其然。

分明是寒冬三月,不少考生都不禁抬起袖子,擦起了额头上的冷汗。

须知,殿试结束后,并非所有考卷都会第一时间,被送到皇帝手上。

而是经过官员的选拔过后,挑出其中优秀的答卷,由读卷官为皇帝进读,再由后者钦定一甲人选。

那些注定是来当混子的,答卷根本就不会被皇帝看到,而是由各考官们筛选。

而官员们……各个部门都有,派系复杂,立场更是未知。

这题,若是一个没答好,可就成送命题了!

燕晨没有这种顾虑。

他连草卷都没用上,直接提笔,在正卷上作答起来。

皇帝瞧见太子还愣在后面,朝他招了招手。一前一后两尊大佛,开始对考生们的答卷进行提前阅览。

大多数考生,都还在苦思冥想。

本身面圣就够紧张了,还是在圣上面前考试,而等皇上和太子一左一右,站在他们身前或身后,考生们更是紧张得恨不能立刻变成透明人。

甚至还有人手心出汗,笔没捏稳,落在纸上摔溅开一滩墨水。

此人连忙抖着手,拿起笔,心中庆幸:还好是摔在草卷上。

皇帝打量他一眼,面无表情,领着太子往下一人身后走去。

瞧见对方侧脸,他才想起来:此人正是方才那位气质如竹的考生。

他竟是直接在正卷上答题,草卷一张都未用。

这般自信?皇帝起了好奇心,先向燕晨的笔尖看去。

燕晨写得很快,此时第一道策题,已经答了大半:

“冻灾,当从源头管理。”

开头短短几个字,便让原本只是打算浅浅扫一眼的皇帝,沉下心接着看了下去。

“百姓会被冻死,固有天气寒冷之因,然究其根本,是因不懂防寒,御寒之物不足……诸多原因。”

“若只一味赈灾,次年冬日,百姓仍会冻死,此乃治标不治本。”

“学生有以下几计:令各地父母官与医馆协作,于寒冬临前,为百姓们……此外,民间棉花价格高昂,但学生了解到,其种植收获并不低,只因规模不足……故而,陛下可鼓励、或选一片合适地域,专种棉花,以补足……”

“自然,今年冻灾事已至此,亦急需解决,学生认为,粮价飞涨乃各地粮商之过。今商人逐利之乱象,各地皆有,陛下当……”

老皇帝所担忧的事,燕晨自然也看在眼中。

先帝为收揽人才,下了商人亦可入仕的规定,实乃无奈之举。

士农工商,自古以来,统治者都默契地将商人的地位压制到最低,这并非不讲道理。

「天高皇帝远」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官员,同样适用于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