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登基(第2/2页)

云舒瑶知道他的担心,给他又倒了一杯酒:“新皇不是没有手腕的人。”

至于下一任皇上,云舒瑶要说不心动,那绝对是假的。

她当然也想自己外孙能更进一步。

实际上,除非皇后能生出一个嫡子来压他们一头,不然日后储君若不是弘历,他肯定会被忌惮,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一点,弘历不清楚吗?就算是为了自救,他也会在他阿玛那里表现自己,而且,他现在是占了很大优势的。

他要做的,就是将这优势保持下去。

——

胤禛这时候坐在宫殿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兴,虽然得偿所愿,可以施展报负,贯彻自己的理念,但是现在皇阿玛还没有脱离危险,那让他犹如仰视高山的人现在躺在床上,脸上、手上都是露出来的老人斑,虚弱显露无遗。

看着皇阿玛沉沉的昏睡着,胤禛出神了。

他曾经预想过这一幕,但真的发生了,他只感觉肩上沉甸甸的,“你们候在这里莫走开。”嘱咐两个儿子守在床前,胤禛就又回到了案前。

皇阿玛无法理事,所有的折子都送到了他的面前,他就在一边守在皇阿玛身边,一边批改奏折。

看着这些折子,胤禛时常要灌下一大碗茶压下心中火气。

内库空虚,国库也空虚,再看看那些中饱私囊的硕鼠,还有那些蛀虫,却还在折子里歌舞升平,他恨不得立刻让兵去围了他们,抄家充公。

但胤禛也知道,自己不能这么急。

当了皇上,并不代表着为所欲为,同样需要克制,需要忍耐。

欲速则不达。

而且这些人基本都是皇阿玛提拔上来的,就算是皇阿玛去了,也有三年不改父道的说法,更遑论皇阿玛还未去,急不得。

不过虽然不方便大肆清洗,也不妨碍胤禛提拔一些自己人。

林如海本来就受康熙器重,现在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另外就是皇上之前和十三阿哥交好,现在十三阿哥俨然是他最为倚重的心腹,风光无限,另外还提拔了若干人手,比如李卫,比如田文镜等。

除了提拔了这些人之后,皇上就没有再动了。

林如海也不得不感慨,皇上是个孝子。

他批改奏折时若是看到重要的折子,还会在太上皇跟前讨教主意,另外汤药不是他,就是三阿哥四阿哥亲自侍奉,不假手于人,虽然有人说他们是在作秀,但林如海自认没老,能分辨出虚情假意。

在新皇登基后的第十二日,荣国府挂起了白。

贾家的老太君,去了。

贾府一片愁云惨雾,哪怕是因为没多少油水希望分家把二房赶出去的王熙凤,这个时候都感觉一阵惶恐。

贾家的天,去了,日后就要依靠他们自己了。

大老爷?

那不添乱就不错了!

不过很快她就没有空想这些了。

因为老祖宗这一去,分家,势在必行。

这可是大事。

公中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分的了,但有一样东西还在,那就是欠银。

王熙凤坚持要和二房对半分。

贾琏也十分赞同:“分库房的时候积极,这个时候想退,太迟了!”

之前从抄家的奴才那里得了二十多万两银子还了,那还剩下三分之二的银子没还,现在登基的是四阿哥,他们心中明悟,迟早有一日,这欠银是要还的。

二房便宜占了,现在想清清白白的分家出去?

没门!

贾家为此上演了一场场大戏,王子腾被请来主持公道,但他是偏向王二太太的。

王熙凤是他侄女儿,关系隔了一层,而且到底,二房在太上皇那里有个嫔,有个皇子。

大房有什么?

一个八阿哥府上的格格。

贾家还有人能压的下王家吗?

没有。

贾琏和王熙凤是捏着鼻子咽下这个苦果的,所有的欠银,都由大房背了。

心痛的王熙凤当即就病了。

也因为这一场场大戏,贾母的丧事,办的并不如何隆重。

“子孙不孝,眼中只有利益,你也不必不甘,这是像足了你。”林老太太就好像看戏一般,十分愉悦,她终究还是熬过了她!

俗话说,乐极容易生悲,云舒瑶前脚听到贾母去了的消息,后脚就听到了林老太太生病的消息。

而在她生病之前,据闻时不时就有丫鬟听到她开怀的笑声。

云舒瑶:“……”

看来老太太对贾母的心结比她想象的还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