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2/2页)

尽管相处平和,但胤祉能感受到皇阿玛对自己的不满意,是将他作为继承人的不满意,后院空虚和子嗣单薄倒还在其次,皇阿玛对他最大的不满意是性格。

既认为他过于单纯执拗,又觉得他野心太大,行事顾前不顾后,唯恐他是下一个隋炀帝。

隋朝二世而亡,其中责任最大的自然是杨广这个亡国之君,杨广是有才干和眼光的,但步子迈得太大,修大运河、迁都、改革官制、修订律法、西征吐谷浑、征林邑、征契丹、征流求、三次征高句丽……在位期间做的事情比普通皇帝十几辈子做的都多,惹得民怨沸腾,让隋朝走向灭亡。

单看杨广的各项举措,是没什么问题的,后世之人分析,也不得不赞叹杨广的远见卓识,一条大运河至今都还在用,开创的科举制度同样被沿用到现在,可这些东西虽遗泽了后世,但在那时候却生生拖垮了隋王朝。

皇阿玛前段时间赠他《隋书》,便是让他以隋炀帝杨广为戒,不要想着一日就吃成个胖子,那只会将人撑死。

胤祉自然清楚,要让大清的统治稳固,让皇室的地位不被动摇,就要按照历史原来的走向,加强皇权,闭关锁国,再延续上两百多年的国祚。

两百年后,国家积弱,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大门,展开一段充满了血与泪的屈辱历史。

两百年后的人,是后人,也是他的前人,大清只是历史更迭当中的一个王朝,民族才是他永恒的港湾和归属。

所以皇阿玛的顾虑是对的,他迫不及待的在改变他能改变的一切,能迈多大的步子便迈多大的步子,因为他们已经落后,再不追就来不及了。

能稳得住自然好,或许再过个几十年,一百年,皇权不断缩小,甚至被推翻。

若是稳不住,大清就此分崩离析,可火种已经种下,最差也不会比原来差。

皇室之人,他如今的亲人,享有大清最好的教育,有钱有粮,甚至有兵,能抓住的机会也比这世上绝大多数人多得多,已经是赢在起跑线上了,还要如何呢。

理念不同,皇阿玛是永远都不可能认同他做继承人的,只是皇阿玛虽然看不上他,但如今也没看上别人。

纳兰明珠并不知道面前的这位爷,从头到尾就没打算赢得万岁爷的认可,不过有废太子的例子在前,万岁爷的恩宠显然并不可靠,可靠的是手里的权利,是兵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