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二更(第2/2页)

大阿哥全程都很激动,老三在内务府烧的第一把火,他和明珠都有参与,连证据都是他的人拿出来的,可以说老三能够在内务府站住脚还得归功于他。

康熙三十三年的第二场大朝会,在一片恍惚中结束了,但在这场大朝会上做出的决定却让前朝和后宫都‘哭瞎了眼’。

无论是被降职,还是被一撸到底,惨是惨了些,但这惩罚还是能受得住的,但要往外掏银子,便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住了。

贪污的银子并非放在家里头供着,大多都会被花出去,孝敬上司也好,买东西享受也罢,银子出去了就很难再收回来,如今要两倍归还给内务府,上哪儿搞这么大一笔银子去。

这一百多个人里,有近乎五分之三的人都牵扯到了人命案,一条人命一千两银子,就连刚进宫没□□多久的小太监也这个价,要知道小太监们被卖进宫里时,相貌再端庄的都卖不到十两银子。

一千两,这根本就是诚亲王在成心为难人。

可若是不掏这笔银子,依照大清的律令来办,这一百多人无一人能活,更有甚者还会牵连家人。

如果是旁人办理这些案件,或许能拖延一二,或许不会很是较真,但诚亲王,那就是个要人命的活阎王!

自家银子不够,那就去别家借呗,谁还能没有几个姻亲故旧,族中若是有女子在宫中做主子,那就更好了,若能求得万岁爷怜惜,或许可免了这罚银,诚亲王再如何,不还是得听万岁爷的吗。

面对娘家的恳求,德妃却是直接回绝了,二十万两银子虽多,可能用银子解决的事儿,何必去求万岁爷,她年纪不轻了,和万岁爷当年的情分是用多少便少多少,十四还小,远不到她像荣妃一般过快活日子的时候。

德妃从匣子里拿出三万两银票交给娘家人,她就只能拿出这么多了,这些年家中虽然送来了不少银子,可她在宫中的开销也不小,拿出三万两已经是她的极限了,她虽在妃位上,身边也得留几百两银子备用。

博启几个人不能一直关着,一个月内交不上银子,就要被依法处置了。

乌雅氏拼拼凑凑,把能借的都借了,也就只凑出了十万两,加上德妃娘娘的这三万两,还有七万两的空缺呢。

眼瞅着再有几天就满一个月了,德妃没有法子,只能求助老四,十四还是个在上书房念书的幼童,老四好歹已经办了几年差事了,而且又与太子和诚亲王相熟,就算是自己没有,借也能借得来。

四阿哥办不出来把养母给的银子给生母家人用的事儿,太子那头也已经焦头烂额了,七万两银子他拿不出来,但也不能一文钱都不掏。

“我想暂借三哥一万两银子,等日后出宫开府有了收入再还。”四阿哥到底是找到了三哥,他也没有旁人可借了。

乌雅家的情况,胤祉是了解的,事实上乌雅氏一族便是他此次针对的主要目标之一,二十万两银子,底蕴不算深的乌雅家绝拿不出来,而且绝不止一万两银子的空缺。

对乌雅氏一族出手,是因为乌雅氏一族是这二十年内快速崛起的包衣世家中风头最盛的那个,再加上有德妃娘娘在宫中,彼此之间相互庇佑,属于不得不打压的对象。

从公事的角度来看,他这么做无可厚非,但若论起他和老四的私交,德妃到底是老四的生母,母族被打压,老四面上也不好看。

胤祉拿出一万两银票递过去,没为自己解释,也没有拿出更多的银票,凑不足所有的银子,乌雅氏一族就要在这七个人当中做抉择,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救下,一个家族离了心,也就好管了。

胤祉没说话,倒是四阿哥开了口:“很多时候,我都很是佩服三哥,就像这次,刚接手内务府便这般雷厉风行,若是大清能多几个像三哥这样的皇阿哥和官员,就不会有那么多贪官污吏,百姓的日子便能更好过了。”

当然,很多时候他也对三哥无奈的紧,‘动若脱兔,静若处子’用来形容三哥再合适不过了,处理内务府时雷厉风行,要多快有多快,对山西官场上的蛀虫也是又快又狠,可去年到曲阜祭祀,三哥的行程那叫一个拖沓,若非皇阿玛派了吴太医过去,说不准三哥到现在还都在济南府呢。

说起来,他和三哥的喜好是一致的,都喜欢抓贪官治贪官,若非去曲阜参加祭祀大典是皇阿玛的派遣,他也不会那般积极,只是也绝做不到三哥那般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