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囚禁(第2/2页)

“他这是疯了吗?”听到这些的通明道人,都有些无法把控情绪,瘫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眼神空洞的看向夏朝国都方向,低声喃喃。

“这样背叛人族,对他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他能够活着,并且活的很好。”

上首的玉宸,开口回答了通明道人的疑惑,在其他人望向自己的时候,给出了对应的解释。

“如果不出意外,商代夏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差别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这对于人族整体而言,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朝代更替而已,但对于被顶替的夏朝而言,却是近乎于覆灭的危机。”

通明道人再次询问:“他的先祖乃是大禹王,只要这位帝君还活着,便是商君覆灭夏朝,也不大可能杀死他。退一万步说,他哪怕是死,也能在阴世拥有一方领土,何苦冒如此大的危险,背叛人族?”

“甚至屠杀亲族,囚禁大禹王。”

“也许,对于他而言,向商君俯首称臣,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再或者,比起死后在阴世成神,或者安安稳稳成为亡国之主,他更愿意自己去争取一下。”这次回答通明道人的不是玉宸,而是涂山问雅。

她看向盯着自己的通明道人,无奈道:“当然,这些只是我的猜测,并不能作数。毕竟,我和他相处了百多年,却在他动手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看懂他。我先前所言,只是基于我过观察的猜测,是否是他的真实想法,我也没有把握。”

通明闻言,又是转头看向玉宸,无声的询问玉宸的想法。

“也许,他是想要更进一步吧。”

玉宸想了想,给出一个答案,并对着众人解释道:“如果商代夏成功之后,无论履癸原先的想法是什么,再或者他过去做了什么功绩,亡国君主的称呼,必然套死在他的头上。甚至后人为了确保商朝的正统性,还会将一些原本不是他所为的事情,安放在他的头上。”

“如此一来,他的气数,以及信仰,必然受到影响。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不一定能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却足够高的位格。”

“对于这样一位曾无限接近人族之主的个体而言,是一件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情。会为此做出一些超乎常人理解的事情,在我看来,也算正常。”

“毕竟,选择投靠天帝的话,他可以成为第一代天子,在天帝的辅佐之下,哪怕退位之后,依旧保持帝君位格,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只是拉扯五方上帝后腿这点功绩,应该还不至于让天帝认可这家伙,他应该还在其他方面动了手脚。’

最后一句,玉宸并没有说出口,而是望了眼地面,其后他便打断了大家继续在这件事情上思考的思路。

“不管怎么样,履癸选择投靠天帝,背叛人族已经是一件可以确定的事情。无论我等想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或者没想明白,都无法对既定的事实,造成任何影响。”

“比起关注这件事情,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思索一下,如何营救大禹王,并且思索一下如何快速攻破夏朝,统一中土,收拢人族气数,为正在同天帝斗争的五方上帝提供支援。”

玉宸的话语,让通明道人很快就反应过来,作为商国仙道的代表人物,又是商君的好友,甚至算得上他半个老师。

通明道人立刻想出一个办法,看向玉宸:“道友能否直接动手?”

说完,他又是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按照通明道人的意思,现在他天界封闭,中土各大诸侯国超过大半的底蕴,都动弹不得。

而商国和夏朝之间的几个小诸侯国,最大的底蕴,都是向某位天神借取力量,或者能够直接引动的某位天神的力量。

玉宸若是能够直接动手,这些东西都是能够轻易扫荡,可以大大减少商国进攻的消耗。

“这次回来的路上,我将道果融入虚空,同五方上帝留下的法理相合,让其能够再持续五年左右。这个举动虽然压住了大量想要插手的外族修士,却也让我不能轻易动手。”

“说句实话,现在任何一位道境修士的动手,都是对五方上帝留下法理的一次冲击。哪怕是我,真的对普通人族,或者诸侯国动手,这一道法理,同样会对我产生压迫,哪怕影响不算大,却也是个负担。那时候,我怀疑履癸,以及一些异族修士都会动手。”

“毕竟,现在应该没有什么比数位道境修士在中土内大战,更能冲击这道法理,使其尽快破碎的了。”

通明道人微微皱眉,他从玉宸口中听出了另一件事情。

“这也是道友选择坐镇商丘的原因?”

“对。五方上帝留下的法理已经开始崩溃,哪怕还能够产生压迫,但已经不至于危及到道境修士的性命。若是真的有那位道境修士不管不顾,冲击中土,是有可能在法理压迫前,毁去一方土地。”

“所以,我这次入驻商国,一方面是为了商国造势,另一方面也是警告其他人,不要想着偷袭商国后方。”

说完,玉宸顿了顿,像是想到什么,补充道:“这一点,道友你也要注意,回去之后,还是不要随意离开商君身边比较好。他作为商国君主,气数同商国相合,属于法理重点维护之人,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反应不及时的问题。”

而后,玉宸指尖浮现出缕缕清气,化作十道空白的灵符,而后指尖鲜血流出,随着玉宸的勾画,化作一道道符箓。他抬手一挥,符箓一分为三,其中八道落在阿芦身前,另外两道分别落在虬首仙和金箍仙身前,道:“这东西你们都随身带着,阿芦你负责看管这些符箓,保证你们几人每人都有一道,防备那些喜欢以大欺小的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