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烽火不熄(第4/4页)

天子仁慈,知道百姓日子过的艰难,为了安抚百姓特意开仓放粮,百姓缺衣少粮已久,连续几次开仓放粮保住了不少人的性命。

可是接下来,王司徒每次都以粮仓无粮的理由阻止皇帝镇赈济百姓,皇帝年纪小,账册不在他手里他也不知道真假,只能放弃继续开仓放粮。

只是这些还没什么,之前几次的粮食分发到百姓手中,正好也到了夏种的时候,没有救济粮也饿不死人,整个关中都对长安城里的皇帝陛下感恩戴德,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

他当时从河东到长安,还以为族长是看天子有魄力,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让关中百姓心悦诚服并不容易,如果形势能继续保持下去,大汉未必不能起死回生。

结果可好,全是错觉!

皇帝的确是个爱护百姓的性子,可是朝廷里的官员不是,不能说所有人都不是,只能说绝大部分都只顾勾心斗角完全不顾百姓,想来也是,真正有本事的都去投奔手里有兵的诸侯去了,哪儿会留在长安城陪他们玩心计。

汉室式微,留在一个没多少权利的朝廷,就是官位再高又有什么用,不如出去带兵打仗挥斥方遒,成则建功立业,败则埋骨沙场,这才是有志之士该做的事情。

咳咳、扯远了,总之就是,朝廷不靠谱,非常不靠谱。

天子在年后就下达诏令免除关中百姓一年赋税,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王司徒竟然把诏令改了,说只免除从洛阳迁来的那些百姓的赋税,关中本土的百姓该纳税还得纳税,不然就以逃税的罪名抄家下狱。

从洛阳迁来的百姓中还有不少富户幸存,关中百姓经过凉州兵马的劫掠那是真的穷,朝廷朝令夕改,他们上哪儿拿粮食交税?

于是乎,王司徒一纸令下,无数人被抄家下狱,关中大地民怨沸腾,只恨不能喝其血啖其肉。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并没有!

以王允为首的朝廷朝令夕改也就罢了,还给百姓加了更多条目的赋税,什么天子要修缮皇宫,什么长安城要修城墙,什么关中的水渠需要翻改,什么阵亡将士家属需要抚恤,各种各样的明目,全都要加在赋税里。

他知道朝廷没钱,也知道官府的粮仓里粮食不多,王司徒阻止皇帝开仓放粮他能理解,毕竟再放下去长安城里的人就要吃不上饭了,可是这正该休养生息的时候加重赋税是怎么回事?

连他这个不通文墨的人都知道不能把百姓逼的太狠,王司徒读了几十年的圣贤书,总不至于连他这个一本经书都背不下来的人都比不过吧?

架不住他觉得离谱没有用,朝中执政的是王允王司徒,别人说什么都是虚的,不管怎么说,赋税还是加重了。

要是觉得王司徒只祸害关中本地的百姓那就大错特错了,从洛阳迁来的百姓躲过了赋税,但是躲不过人家硬抢,朝廷即将发不起俸禄,为了让官员能平稳过冬,王司徒竟然放话让城中富户自觉“捐赠”。

说着“捐赠”,谁不知道其实就是硬抢啊。

上次干出这种事情的还是董卓,只是董卓当时没有提“捐赠”,而是找了借口直接把看上的富户全部安上罪名处死,人都死了,家产自然要充公。

这么一想,王允只要钱不要命,似乎还不错吼。

不错个鬼哦,那老东西就是董卓第二,甚至比董卓还能折腾,冬天本来就难熬,他这一会儿下一条命令生怕百姓过的太好,百姓不急眼才怪。

兔子急了咬人,百姓急了自然是造反。

皇帝最开始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他也没敢把事情说的太严重,造反可不是小事,朝廷衰落最开始就是从黄巾贼造反开始的,小皇帝平时喜欢安安静静看书,好不容易过上几天安稳日子,要是知道关中百姓造反该有多难受。

卫固以为王允敢那么折腾总归有点底气,不然他也不敢这么把人往死了逼,可是他又想错了,王司徒手上没兵也没粮,对怒火滔天的百姓完全没有办法,数不清的百姓直接冲进长安城,要不是禁军拼死守卫皇宫,那本就破败的宫城都能被他们夷为平地。

他们陛下说倒霉是真的倒霉,走了董卓又来了个王允,一个比一个擅长官逼民反,可说他幸运也是真的幸运,城里不少大官的宅子被乱民冲进去烧杀抢掠,他们一路出来却没受太大罪,除了天冷冻得慌,甚至没有遇到对他们拔刀相向的劫匪山贼暴民。

不过他听路过逃难的百姓说西凉的大军很快就会打到关中,当时走的急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以西凉骑兵的行军速度,如果真的要打,他们赶路的这几天,那边应该已经打起来了。

董卓当年就是从凉州来的,西凉那边的兵更是凶悍,如果不是说出来是兵,他只会觉得那些是偷了官府盔甲的马匪,皇甫老将军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可是经验再丰富的老将没兵没粮也没法打仗啊。

总之凉州没好人,幸好他们跑得快。

卫固一会儿咬牙切齿一会儿庆幸后怕,表情生动和他开始时提到的不善言辞完全是两个人,原焕揉揉眉心,从一堆乱七八糟的吐槽中挑出有用的信息,然后摆摆手让这人下去休息。

他记得卫伯觎当初说过派去长安的是他们族中难得的沉稳勇武之士,说卫仲坚勇武他的确能看出几分,可这沉稳……

他的族人滤镜是不是有点太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