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第3/3页)

现在有本事也有远见的大臣已经在自学,大清是时候举办正规的官员再教育大学。那些已经在朝为官的大臣们也能在休沐和夜晚去大学上课,和后世的电视大学函授夜班一样。

官员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是进士登科当了官就能一辈子高枕无忧。你不学,胤礽就办个大学逼官员学。

想想后世的公务员,动不动就要上课、做题、考试,这是好传统啊!

康熙非常赞同。

朕都每日手不释卷,再累也要每日读书学习,大臣们怎么能比朕懒散?

皇帝和太子一致决定,不仅科举卷起来,科举完也请你们这些十年寒窗苦读的人继续卷。

于是,京中为红带子举人状告黄带子辱母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宗室、勋贵、汉军旗以及汉人们全部卷入其中,朝堂中天天为这件事吵架的时候,翰林大学悄悄挂牌。

翰林大学只是俗称,这翰林大学中并非只有翰林上学,还包括官员再教育,自然需要一个新名字。

胤礽非常损的道:“官员应该如水般清廉,才能让国家如巨木一般繁华,水清木华,水木清华,不如就叫清华?”

有了北京大学,怎么能没有清华大学?

打起来!打起来!

康熙对这个学校名字非常满意。

于是康熙提笔,重重写下“清华”二字。

木匠们雕刻时发现,康熙写字力道之大,居然入木三分,纷纷惊叹不已。

此事也成为清华建校史上一桩笑谈。

之后,清华与北大褪去旧时代的官学气息,引领了新时代的潮流,成为支撑新华国的中流砥柱。

但两者互掐的传统却也延续下来。

清华文科强大,经济、社会、外交、传媒等出现了无数人才;北大则最早时就与大清科学院联合,是工科重地,并在之后分出了大清第一所军校。

胤礽敲敲自己脑袋。好家伙,两个大学文理擅长居然颠倒了。

算了,无所谓啦。反正只要两个大学在后世还能掐起来,胤礽就很高兴了。

胤礽也是康熙亲儿子,也继承了康熙乐子人的血脉。

即使他现在看不到,一想到后世两所大学会打得头破血流,成为“世仇”,他就高兴得想大笑三声。

当新大学建立,康熙拿出了官员再教育的规章制度之时,满保等人的事也吵出了结果。

最终结果,满保只是遭遇辱骂围殴的自卫,法海和高其倬只是去见义勇为,算不上互殴。

总不能让他们站着被打死,不还手吧?

当时的目击者可都说,他们三人被一大帮拿着棍子的家仆追着跑,这哪能是互殴?

而受了较重伤的几个宗室子弟,说不定是自己摔的呢?

你不能因为那几个宗室子弟受伤,满保、法海、高其倬毫发无损,就说这三个人当着十几个家仆的面殴打对方对不对?

至于你说什么家仆后面才来,你也没证据啊。

在康熙和胤礽的拉偏架下,满保、法海、高其倬三人不仅没有被处罚,还隐隐成了这次参加会试举子们的“首领”。

学子们都非常佩服这三人的品行,佩服他们宁愿丢掉会试资格,也要坚持正义的秉性。

满保是觉罗氏,法海是外戚,高其倬是降清的汉臣之后,他们仨本来都是百姓口中的“奸臣”。现在三人的一番“愣头青”行为,竟然让这三个群体的名声好了不少。

以前举子们之间都泾渭分明,从科举时就能看出满汉隔阂。这次居然大家一起和乐融融,仿佛有了同榜成了一整个群体的势头。

胤礽惊讶极了。这真是意外之喜啊。

其实他已经把真相禀明了康熙,这三人什么都不做,也不可能丢掉会试资格。

他只是吓唬一下这三个人,给这三个未来重臣一个教训,提前锻炼一下他们的能力,顺带给弟弟们找一个“实习”机会。同时,他用这件事转移大臣们的视线,让大臣们不在翰林大学和官员再教育的事上给康熙和他当杠精。

哪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场闹剧,居然消除了这一榜举子们部分因为身份而来的隔阂,让他们彼此少了许多误会,将来可能就会少许多因为误会而起的争斗。

胤礽不担心他们因为关系好,就从同榜成为“同党”。

他有十几个兄弟,没有什么党能比得过皇子党。

康熙三十三年会试和殿试依次结束。

佟·法海,觉罗·满保,高其倬同列二甲中末位,赐进士出身。

他们虽只是二甲,声望比一甲三人更加显赫,俨然成为同榜进士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