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杜立德心系太子,但没有去拜访太子。

他就像是康熙的幕僚一样,暂时住在宫中,帮康熙处理一些太皇太后下葬礼仪相关的琐事。

太皇太后去世时,要求丧礼简办,康熙不剃头不服丧——满人服丧要割辫并不剃头,康熙现在满脑袋的头发,就把头发剃成了板寸,然后不理发,任其野蛮生长。

不服丧是不可能的,康熙恨不得扎扎实实给太皇太后守三年孝。

他是没条件守孝,但胤禔和胤礽都表示,太皇太后去世后的这二十七个月中汗阿玛就别想给他们塞女人的事了。

本来胤禔该成婚了,此事在胤禔强烈要求下也暂时搁浅。

不过康熙已经给伊尔根觉罗氏说了,把小姑娘好好养着,他们家不出错,大福晋就这么定了。

康熙又敲打胤禔的准岳父科尔坤:“以直亲王的性子,即使你是他岳父,若你惹了他,他也敢抽你。你若不想颜面扫地,就老实一些。”

科尔坤心脏颤抖得厉害。

来了,来了,他一直假装站在某未定阿哥党的一边,就是不想让女儿嫁给大阿哥啊!

科尔坤知道自家女儿入了皇帝的眼,是大福晋候选人之一。

京中谁不知道大阿哥的性格?

大阿哥小小年纪就敢堵京中勋贵宗室的门,出使途中接连灭国,据说冷酷无情残忍暴戾还可能吃小孩(胤禔:艹?!),他家娇滴滴的女孩儿嫁进直亲王府,还有活路吗?!

科尔坤是个老实人,不敢和皇上对着干,只是按时参加某未定阿哥党的聚会。

结果,他还是没能救下女儿。

科尔坤磕头:“臣遵旨。”

呜呜呜,要不,要不教女儿学学防身术?至少大阿哥打她的时候,她能够还手?

科尔坤脑子很混乱。

康熙也给富察家打了招呼,透露了让李彤当太子妃的风声。

朝臣们感到很意外,细思之后又不是很意外。

李彤虽然不符合这个时代选媳妇的标准,但随着她发明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机器越来越多,李彤在民间的地位越来越高。

对老百姓而言,他们虽然保守愚昧,但对于高高在上的贵族女性,他们并不会去评价其是否符合世俗对女子的要求,而是和对贵族男性一样,看她们为自己做了什么。

传闻嫘祖发明缫丝织布的工具,民间谁会说嫘祖不懂规矩,居然搞这些奇思淫巧?

历代贤后召集后宫嫔妃和前朝女眷给边疆将士做衣服,民间谁会说这些女子居然给外男做衣服不知检点?

李彤被骂,是因为她地位还不够高。

当她成为准太子妃之后,她所做的这些“离经叛道”的事,将成为稳固她地位的声望基石。

以后再有人提起她,都会说一声贤德之人,爱民如子,天下楷模。

这样的在民间声望过高的女子,皇家果然不会便宜外人。

康熙故意把这风声传到民间。

老百姓们听后,都奔走相庆。

仁德的太子是天上派来辅佐圣天子的神子,能发明出那么多造福老百姓机器的准太子妃,肯定也是天上派来负责圣天子的神女。

神子和神女,果真是天生一对啊。

我们老百姓,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啰。

太子和准太子妃的声望变得越来越高,并没有影响康熙的地位。

康熙现在几个能干正事的孩子,都被称为是神灵星官降世,连胤祉也如愿以偿拿到了属于他的神仙称号——民间正在为他是文曲星君还是龙九子负屃而争论不休。

那么能生出这么多神仙儿子的康熙皇帝,他本身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吧?

胤祉能获得此文名,不是因为他逼死了几个官员,而是他在报纸上吵架的马甲号爆了。

报纸造价仍旧很高,卖十个铜子,但比起其他书籍来说,便宜太多了。

认识字的人总会有三俩也认识字的好友,大家一起凑一凑,轮流购买,每期报纸都能看;

茶馆酒楼的评书先生多了一项读报纸的业务,那抑扬顿挫的声音读报纸上文人们的辩论,比话本还更让热血沸腾;

街头巷尾也多了一些读报纸的老书生,他们大部分人不要钱,只是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老百姓多了解一些东西。

老百姓们一般都会在听完报纸后,悄悄留下些东西,一个鸡蛋,一把米面,一尺布头……悄悄放下,悄悄离去。

老书生打开门,往地上一瞅笑着拎着东西回房。

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们总说百姓愚昧不知恩,百姓真的不知恩吗?

报纸已经发行了好几月,至少京中老百姓已经习惯报纸的存在,并根据报纸的辩论激烈程度,来判断哪些人是真正的有才之人。

如胤祉这种一喷多且年幼的“文人”,自然是大才。

于是胤祉突然扬名,就可想而知了。

文人们见到胤祉扬名的办法,很想模仿。

康熙把报纸抓得特别严格,现在只准京中出版报纸,其他私自印刷报纸议论时政都是死罪。

即使地方上想要将报纸改个名字,弄个什么“文人清谈”之类的名字,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与皇家出版社竞争。

从成本上来说,有新印刷机后,印刷的量越大,成本就越低。

京城的报纸,就算运到边疆、甚至海外,其价格也比本地文人豪强们自己折腾的“报纸”要便宜许多。

从内容上来说,京中的报纸可以畅所欲言,文人辩论只占一个版,其他有政策解读、法律解读、种田织布小技巧、以及有趣的故事。

对地方上的老百姓来说,就算他们拿到报纸时已经过了时效,但其中内容仍旧非常有用。

比如皇帝免了什么地方的赋税,而他们这里还有人继续征收赋税,就可以纠集一群读书人悄悄上京告御状啦。

地方官一度想要禁止本地阅读报纸,但他们敢这么做,就是造反。

于是,他们发行的刊物,还是和他们以前发行的诗稿一样,属于文人自娱自乐,无法让老百姓买账。

不仅如此,随着老百姓了解了政策,一股自下而上的对地方官的监督势力逐渐形成。

康熙在胤礽的见建议下,专门创建了一个部门,来接待这些上访群众。

不过康熙也定下了严格的规章,来惩罚诬告的人。

每个来告状的人都要签字画押,如果诬告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个规章也写在了报纸中,让各地百姓知晓。

在这种严苛的防诬告的规章下,老百姓只会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来告御状。

这样不符合后世监督吏治的标准,但在这个时代,总归让老百姓多了一条活路。

胤禛看到这个部门,眼睛都在放光。

“汗阿玛,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