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2/3页)

威廉三世在聊经济的时候,也聊到了宗教——在欧洲社会,宗教话题总是绕不开。

胤礽很诚恳道:“英国从天主教到新教,就是不认可和警惕教皇这个比国王更高地位的存在。大清也一样,我们认可神灵比国王地位更高,但不认可一个世俗的比国王地位更高的教宗。我们中国从周朝以来,皇帝便是天之子、所有宗教中唯一的在世圣人。”

胤礽胡扯,但他根据欧洲实际情况胡扯的特别有道理,特别令人信服。

威廉三世脑海中立刻闪过中欧的国家:“政教吗?这对于国家来说,或许是一件幸事。”

胤礽在心里道,对国家来说算不算幸事他不知道,对执政集团来说肯定算。

但中国并不是政教,而是完全不准宗教参与政事。

中国对宗教的态度,外国人很难理解,就像是中国人也不能理解外国对于宗教的狂热一样。

胤礽只能胡编乱造,把“天子”“代天牧民”“受命于天”“天人感应”等中国执政理念胡扯一顿给威廉三世听。

威廉三世连连赞叹,表示自己很有感悟。

连玛丽夫人都不再看纳兰性德和曹寅的脸,转而加入了和胤礽的交流。

未来的玛丽女王是一个不太喜欢政治庶务的人,但不代表她政治手腕弱。

威廉三世在外和法国征战的时候,玛丽女王负责国内事务,声望极高。

当玛丽女王去世之后,威廉三世在英国的支持率下降很快。虽说这有威廉三世并非英国皇室血脉的关系,但若玛丽女王执政期间没有获得认可,大臣和民众也不会怀念她。

玛丽是现在还未继承皇位的詹姆斯二世的女儿。她是新教徒,詹姆斯二世是天主教徒;英国现在的国教为信教,天主教徒遭到残忍迫害和歧视,就算是皇室继承人也不能信仰天主教。

如今在位的查理二世年老多病,继承人战争已经打响。詹姆斯二世不肯弃信天主教,玛丽已经站在了詹姆斯二世的对立面。

都说皇室无亲情,玛丽作为虔诚的新教徒,对“异端”也非常冷酷。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玛丽的内心深处,仍旧因为宗教信仰而导致的父女不合而深深痛苦。

听到东方对信仰的哲学之后,玛丽希望能和胤礽讨论出一个能让她父亲放弃天主教的方法。

胤礽笑了笑,道:“原本新教出现,就是因为教宗腐败,教徒们虽然信仰上帝,但并不想信仰教皇。但现在英国国教把持国政,有人反对英国国教,倒也正常。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术业有专攻。哪一日你们这里的宗教人士只管宗教,或许才能完全杜绝这件事吧。“

说完,胤礽摇了摇头:“现在,太难了。抱歉,我实在是想不出方法。”

玛丽女士痛苦地闭上双眼,道:“会有这么一天吗?”

胤礽点了点头:“你们能赶走教皇的影响,那么也能赶走其他大主教对国家的影响。我想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时间的问题。”

威廉三世苦笑:“你比我们还更信任大不列颠。”

胤礽道:“我不仅仅是信任大不列颠,我信任整个欧洲,或者说信任整个世界。正确的终究是正确。”

胤礽顿了顿,又道:“我也信任你们。我之前和信仰天主教的法国皇帝聊过天,现在又和信仰信新教的你们聊天,你们虽然信仰不同,但有一点坚持都是一样的。”

威廉三世:“不愿意让国王头上有个教宗?”

玛丽女士睁开眼:“不愿意让宗教插手政治。”

胤礽点头:“东方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你们在自己的历史中找不到答案,或许可以看一看东方的历史。”

胤礽送给了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一套中国历史书,从盘古开天辟地的那种。

你们西方的历史从《荷马史诗》开始;我们东方的历史就算挖掘出文物,如果没有文字记载都不算。

抱歉,时代已经不同了。

胤礽将宗教话题转成了探讨历史,并代表大清邀请荷兰共同加入大清的世界史制定。

我们大清礼仪之邦,华夏作为文明古国,一直“以史为镜”,最注重历史。现在大清走向了世界,也想用自己的文明帮助其他国家和民族跟着一起文明。

所以,我们大清准备建立一个“世界历史文化协会”,邀请全世界考古学家一起来研究历史。

胤礽小小的少年脸上硬拗出一个悲伤沧桑的神情:“我们中国的史书中记载了许多拥有过灿烂文化的国度。文明古国本也不止我们一个。这次出使,我按照古书上一个个寻找曾经有灿烂文化的国度,发现他们大多湮没在历史洪流中。”

胤礽举了几个文明古国的例子,那些传奇故事听得本来因为想起父亲而痛苦的玛丽女士都暂时忘记了悲伤。

当听到这些国家的领土上的人已经完全不知道这片土地曾经拥有过的一切,只有中国的史书记得他们的时候,夫妻俩都露出了悲伤的神色。

胤礽叹气道:“人死之后尚且需要墓碑,一个文明死亡了,无论是自然消亡还是被征服,给他们留下一个墓碑,写下墓志铭,也算是后来者对他们的怜惜吧。就算是征服他们的人,如果能给被征服者留下墓碑,一是炫耀自己的功绩,二也算安抚当地人。”

威廉三世若有所思。

胤礽笑道:“如果不喜欢,就当我胡言乱语了。中国就像是一个记忆力很好的老人。她在前行的时候,曾经的好友和敌人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举目四望,难免有些凄凉。这也是中国不怎么和其他国家交流的原因。中国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也干涉不了。”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最后一句,胤礽用的是汉语,说的是《桃花扇》中的词,而《桃花扇》现在还没有完稿。

不过只是这三句话,没有前言后语,纳兰性德和曹寅只当胤礽有感而发,没有多想,直到他们以后听到《桃花扇》,才满头问号。

《桃花扇》描写的是明末的事,歌颂的是对前明忠贞不二的人,为什么太子会早早知道《桃花扇》中的词?

总不能是大清的太子支持孔尚任写歌颂前明的戏曲吧?

这大概会成为千古之谜。

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并不懂汉语,只听着汉语的韵律,感到特别好听,和特别悲伤。

纳兰性德诗词天赋点满,学了哪国语言就能用哪国语言写诗。他手中已经有许多各国语言的诗词书。

威廉三世和玛丽女士与胤礽交流的时候说英语,纳兰性德便用英语将这三句话翻译成了诗句。

外文诗没有中文诗那么多规矩,对纳兰性德而言,作诗特别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