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第3/3页)

汉臣们都被赐了座,但都只敢半边屁股虚虚坐在椅子前侧,一听皇上招呼,立刻站起来。

胤礽将视线投向上辈子也当过他师傅的李光地。

李光地后世毁誉参半。甚至有人说李光地“初年卖友,中年夺情,暮年以外妇之子来归”,将他贬得一无是处。

“初年卖友”指的是李光地好友陈梦雷被迫任耿精忠伪官,后被赦免进京后写《绝交书》,声称李光地在三藩中搜集情报的功劳有他一半,李光地却贪功冒领,害他家破人亡;

发生这件事时,胤礽已经记事。

李光地确实对康熙说过与陈梦雷两次秘密会见,康熙才免了陈梦雷死罪。此事《清史稿》也有记载。

此事关键落在他把陈梦雷的功劳说的是大是小,陈梦雷的功劳又究竟有多少。但这件事只有他们两人知晓,谁对谁错永远都扯不清。

“中年夺情”是康熙的要求。李光地还是请了九个月的假回家治丧。非说问题,那是康熙的锅。

至于晚年“外妇之子来归”,则是有传闻说状如乞丐的母子上门说自己是青楼女子为李光地生了孩子,李光地不认。

这个传闻是真是假不可知,母子是碰瓷还是真事不可知,反正李光地名声是差了。

不过这些污点在皇帝眼中都只能算小节有亏,甚至连小节有亏都算不上,只是玉石上面微不足道的瑕疵。

李光地学问或许不算清朝第一等的,庶务、见识、情商绝对是第一等的,甚至他还有带兵之能。

他父丧归家期间正遇三藩之乱,先招募乡勇固守安溪,出奇兵斩断敌军粮道,解了安溪的围困;又带兵与清军合破泉州。

在父丧期间,他身为一介书生,竟以军功累升至泉州总兵,可见其能。

回京之后,谏言出兵和治理台湾他有功,治理水患他在行,官俸、蠲免钱粮制度他也得心应手,可谓全才。

更难得的是,他情商高到连雍正那个对康熙朝大臣几乎全看不顺眼的小气鬼,都直呼“李光地完人”。

后世者看着史书和野史无论对他有多少偏见,但亲身与他共事过的两任性格截然相反的皇帝不可能眼瞎。

所以至少李光地对两任皇帝而言,是完人。

这个师傅,我认了。

胤礽眼珠子悄悄地转悠了一圈。

一直偷偷注视着儿子的康熙,立刻就发现胤礽绝对在想打什么鬼主意。

康熙想着自己的侍卫们和满族重臣们几乎都被胤礽祸害了一个遍,现在轮到汉臣也不错。

于是他装作没看见,兴奋地等胤礽搞事。

胤礽果然搞事了。

李光地像讲故事一样,把他父丧回家期间,在耿精忠叛乱下经历的大小事讲给胤礽听。

他已经知道自己可能会被选为太子师傅。他也在观察胤礽,想看看这位传说中的太子,能不能从他的叙述中问出一些有用的问题。

如果太子真如朝中汉臣同僚口中所说那样是个神童,肯定会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问题吧?

胤礽听完之后,道:“你传来的蜡丸中对耿精忠情报知之甚详。但你既然躲避山野之中,怎么会得知耿精忠身边之事?”

胤礽问题一针见血,在场汉臣全部瞪圆眼睛。

李光地稍稍发愣。太子的确问出了眼前一亮的问题,但这个眼前一亮是不是过了?

李光地立刻跪地道:“臣有友人同门被耿精忠胁迫做官,臣从他们处打探的消息。”

胤礽点头:“孤就知道是这样。”

他拉了拉康熙的袖子:“三国时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皇父在三藩之乱初起之时,曾哀叹天下皆反,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叛臣只是因性命、因家人被叛军携裹,心里仍旧是向着大清。大清才是民心所向。”

在全是汉臣面前,胤礽称康熙皇父,显得正式一些。

康熙略微沉思了一会儿,道:“你的意思是,让朕赦免那些伪官?”

胤礽道:“皇父可挨个查问伪官情况,若有为三藩出谋划策,害我大清军队者,自然依罪论罚;若没有,无论是否向朝廷传递消息,都可列入这蜡丸纸上的名单中。“

胤礽笑了笑:“李学士无兵无将,招募乡勇固守安溪、合攻泉州,其功劳比这一小小的蜡丸大多了。孤思索着,既然李学士也承认消息是从友人处得来,那么愿不愿意将蜡丸的功劳让出来,只当一个领头人,给皇父塑造一个身在三藩心在大清的新典故。”

康熙还未回答,李光地就跪地磕头:“蜡丸中所搜集的讯息,确实是臣被三藩胁迫的友人所传出!大清民心所向,叛军即使强迫地方名士为官,名士心中依旧向着大清!为大清传递消息!”

胤礽小小吸了一口气。

不愧是你,李光地!接的漂亮!

康熙扫视了一眼在场的汉臣。臣子们哪个不是人精?他们立刻跪地,重复“大清民心所向”这句话。

康熙摩挲着宝贝儿子的小脑袋,得意地轻笑道:“就你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