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求子(第2/3页)

他竟然还有脸问出来,王言卿不信他原话就是这个意思!王言卿终于忍无可忍,愤愤瞪了他一眼,转身快步走了。

·

皇帝有了儿子后,一些甜蜜的烦恼也随之而生。行人司司正薛侃上疏言立储之事,太子一直是社稷大事,如今皇帝有了亲生儿子,臣子提醒皇帝考虑立太子,按理是很正常的事。没想到,皇帝看了奏折后却勃然大怒,将薛侃下狱,命人追查幕后主使。

要不然,薛侃一个小小的司正,怎么敢妄言立储之事?

然而薛侃一介文人,骨头却很硬,无论怎么上刑具都不肯供认,一口咬定奏折是他自己写的。眼看审问了好几天还没有结果,案情胶着下来。一日入夜,大牢门前停下一顶轿子,狱卒将来人拦下,书童拿出腰牌,对守门人说:“我家大人乃吏部侍郎彭大人,受薛侃家人之托,来给故友送些御寒衣物。”

狱卒一听吏部侍郎,不敢二话,立即放行。吏部侍郎彭泽换了身常服,低调走入阴沉沉的大牢。负责此案的给事中孙应奎、曹汴连忙迎出来行礼:“侍郎大人。”

六部中吏部最贵,吏部侍郎是仅次于尚书的二把手,历来只有首辅亲信才能坐上这个位置,哪是孙应奎、曹汴两个小官能得罪的。彭泽见了他们淡淡抬手,说:“我今日以私人身份来见老朋友,你们不必多礼,起来吧。”

孙应奎、曹汴一听,知道彭侍郎在敲打他们保守秘密,不能把今夜的事情传出去。虽说调查期间涉事官员不能见外人,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同朝为官,那点朝廷死规矩可远不及侍郎大人的喜恶重要。孙应奎、曹汴也不是不通世故的人,连连称是,心照不宣地在前方引路。

很快,到了关押薛侃的监狱。彭泽将手拢在袖子,说:“最近天寒,牢里潮气重,你们两人辛苦了,这里有我看着,你们出去喝口热茶,暖暖身子吧。”

这话就是要支开孙应奎、曹汴二人了。孙应奎犹豫,而曹汴已经一口应下,拉着孙应奎就往外走。

孙应奎被拉得一个趔趄,等走过墙角后,孙应奎压低声音质问:“这是皇上亲自下令严查的案子,你我擅离职守,出了事那可要革功名的!”

曹汴赶紧瞪了孙应奎一眼,示意他安静。曹汴前后看了看,确定没人看到他们这边,这才拉着孙应奎躲到墙后:“你怎么还看不明白!彭侍郎来见钦犯却穿着常服,还特意挑天黑后来,他哪是来见老朋友,分明是替人走这一趟。”

孙应奎眨了眨眼睛,忽然反应过来:“你是说,首辅?”

“是啊。”曹汴见同伴才反应过来,急得满脑门汗,“而且,彭侍郎和薛侃乃是同年进士。”

“同年进士怎么了……”孙应奎不解地嘀咕,同榜进士自带三分亲厚,日后同时入仕、进翰林,朝中许多好友都是因此结缘。彭泽也说了和薛侃是好朋友,这很合乎常理啊……

突然,孙应奎瞪大眼睛,不可置信道:“同年进士……那年,夏阁老不也高中了吗?”

曹汴连忙嘘了一声,示意孙应奎小声。孙应奎骇得话都说不出来,杂乱无章的碎片快速在脑中连成一条线。

薛侃上书提议立太子,皇上出乎意料地大怒;吏部侍郎深夜来见薛侃,薛侃和内阁大学士夏文谨同年生,听说私交尚可;而夏文谨屡次顶撞张首辅,据说张首辅不喜夏文谨已久……

孙应奎头脑空白,冷汗涔涔,毫无防备就被卷入内阁的斗争中。他知道朝堂党争激烈,但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给事中,从没想过有朝一日朝堂斗争会降临到他头上。孙应奎手脚都是虚汗,连声音都干得厉害:“那我们要怎么办,装不知道吗?”

彭泽刚才让他们出去,孙应奎想或许他们可以顺着彭侍郎的话离开,这样后面的事情就和他们无关了。曹汴低斥一声“糊涂”,急道:“我们奉圣命查案,中途离开就是失职,事后首辅正好把过错推给我们。”

孙应奎也急了:“拒绝彭大人是死,不拒绝也是死,我们还能怎么办?”

曹汴咬着牙往后看了一眼,见彭泽毫无所觉,就说:“留下来偷听。”

彭泽并不知道,他没放在眼里的两个小小给事中,竟然敢和他玩金蝉脱壳这一套。彭泽见牢中已经无外人,就走进去,长叹道:“薛兄,你这些日子受苦了。”

然而薛侃却不为所动,冷冷看着他:“彭泽,你我同榜进士,相交十年,我一直将你引为知交。没想到,你竟然如此行事。”

京城已入十月,夜里泛起冷意,大牢里更是阴冷跗骨。彭泽拢着袖子,淡淡一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现在看,你饱受牢狱之灾,但往长远看,安知这不是你的跳板呢?”

薛侃嗤笑,丝毫不介意自己身上血迹斑斑,狼狈不堪,看向彭泽的眼神依然鄙薄:“此话何解?”

彭泽走近了,将薛家妻女托他带来的夹棉衣服放到薛侃身侧,轻轻拍了拍,说:“你我朋友一场,我不忍看你满腹才学却始终在微末之职打转,便送你一块叩门砖。你若抓住机会,日后青云直上,尽在脚下。”

薛侃是小人物,不比彭泽这种吏部侍郎风光,但并非毫无嗅觉。薛侃眼睛微动,想到什么。

彭泽见薛侃意会了,就说:“你仅是一个普通文官,如何会参与立储之事呢?听闻夏阁老很欣赏你的文采,屡次叫你去他们家赴宴。说不定,这些话就是夏阁老在酒席上提及,你无意记住,这才写出来的。”

薛侃明白了,他完全明白他的好朋友想做什么了。彭泽见薛侃沉默,以为他被说服,正要授意具体的细节,没想到薛侃突然翻了脸,站起来冷冷对彭泽说道:“我人微言轻,侥幸得夏阁老赏识,但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和夏阁老只谈心学,不谈朝政,受指使一说乃无稽之谈。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奏折确实是我一人所写,犯了圣怒乃臣之过,我毫无怨言。”

彭泽没想到薛侃竟然不识抬举,也变了脸色,道:“薛侃,你可想清楚了,这种机会不是谁都能有的。错过了这次,以后莫要追悔不及。”

薛侃看着面前的人,只觉得无比陌生。相识十多年的朋友竟然是这种人,他心中又是冰冷又是失望,一时想若朝中都是这种人,他这官做的还有什么意思?

薛侃失望至极,没控制住内心的激动,脱口而出:“机会?若是我真按你们的指示攀咬夏阁老,恐怕根本等不来青云直上,只会被你们当做替罪羊踢开吧。我上书之前,曾把奏折草稿拿给你看。你借故将草稿留了一夜,第二天对我说奏折写得很好,张公看后连连称善。还说此乃国家大事,让我放心上呈,等奏折递上去后,张首辅也会全力支持。然而我等来的却是皇上震怒,下狱廷鞫,你和张首辅何曾说过一句话。若这就是张公所谓的机会,恕下官无福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