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3/3页)

余妈妈说:“我们可没你们累,之前也没坐那十个小时的飞机,现在精神着呢。”

余乐观察父母脸色,虽说有点疲惫,但精气神确实很足,他想想,也有几分期待地说:“那一会儿我训练,你们看看。”

余妈妈一拍手:“不就是这么想的吗?你这运动我喜欢!”

程文海从隔壁探出头来,嘴里塞的满满的,也没有耽搁他说话:“姨,这运动老帅了,乐儿也老帅了!特别惊险刺激的运动,搞这运动,肾上激素蹭蹭的冒,等明儿个给你们搞副滑雪也玩玩,有我和乐儿,等你们回去保准你们成为市里最靓的崽,滑雪秒杀下到3岁,上到80岁!”

余妈妈和余爸爸被逗的笑的合不拢嘴,就程文海这社交牛逼能力,才是下到3岁上到80岁通吃。

说说笑笑,也没注意窗外情况,好像不过几分钟的功夫,就到了地方。

滑雪场亮着灯,橘色的光将雪染成了耀眼的金色,很漂亮,但视线有限,但大家也没办法抱怨,反而争取时间快速换上滑雪鞋,便进了雪场上。

余乐都顾不上看这里的建筑布局,跟着大家走,又叮嘱父母跟着温教练同行,来去匆匆,等缓过一点神的时候,已经站在了通往赛道出发点的传送带上。

在他身后,跟着白一鸣等人,其实在赛前最需要熟悉赛道的只有坡面障碍技巧和障碍追逐这两个项目,其他项目场地都是永恒不变,选手唯一需要适应的就是雪面的变化。

余乐今天任务重,时间紧,他不仅仅需要尽快摸清楚这个赛道的道具布局,还必须要重新适应国内的雪。

所以当余乐踩着滑雪板从坡上往下一滑,就知道明天的比赛压力大了。

脚感简直太不同了!!

奥国的雪偏松软,摩擦力要大一点,国内的雪不仅硬,雪坡还压的特别紧,滑起来硬邦邦的,不是说哪个雪更好滑,而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适应。

他不是第一个下去,最先滑下去的是女队的队员,谭婷刚刚滑下去,滑的又慢又小心,有时候就横在坡上观察道具,远没有当初在奥国训练场的从容。

白一鸣说:“赛道有变化,道具都换新了。”

余乐说:“变简单变难了?”

“难度应该有些升级,对了那个道具你见过没?”白一鸣指着一个地方,余乐却看不清楚,最后他们干脆直接滑下去,来到了白一鸣特意指出的道具前。

余乐的视线第一时间就落在了这个位于两截平桥中间,距离地面只有20公分的矮箱子。

在坡面障碍技巧里,一旦用“箱子”来称呼某给道具,通常都代表这个道具是木质的,以及比较宽。

孙毅在身后开口:“简单,呲箱子。”

余乐扬眉。

呃,他果然知识量还是太少。

孙毅抬手比划:“两截断桥,理想状态最好有上下桥的技巧,中间的箱子用来制造落差,以及制造声响,呲箱子其实挺爽的。”

这么一说,余乐就懂了。

也就是说这个道具,被刻意制造成了三节,强制性要求选手必须反复进行落下跳起的动作,而且看距离间隔这么短,就需要起落间的间隔很短,正是这个道具的难度。

这么看来也不是很难的道具,对于省一级的运动员却是一个难度设置,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敢选择这个道具挑战。

白一鸣听了孙毅的话,也就不再开口,继续往下滑。

回到国内,赛道再度恢复标准,三个街区加三个跳台,第三个街区竟然也出现了“墙”,看来设计组吸取了京城站的经验,认为国内的选手应该有更多有趣的挑战,因此不但设计了同样的“墙”,还是竖躺在雪面上的“墙”。

黑色的海绵填充大圆桶像个炮台,正对前方,像个被高台拱卫的“鼎”一样威武矗立,无论厚度还是长度都很惊人。

看见这个赛道设计,所有人慎重了起来,就没孙毅也感受到了这个道具的不友好。

““墙”的厚度超过两米了,如果速度不行,这个道具肯定不能挑战。”孙毅说道。

“其实可以滑侧面。”周晓阳指着侧面的雪台,“距离就短了,就算速度慢一点都没关系。”

孙毅蹙眉:“这样也可以,但难度级别会降低一点。”

“到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根据实际情况?你的脑子给我拎清醒一点,临场发挥就你最糟糕。”

周晓阳瞬间闭嘴,耷拉着耳朵一点点缩了回去。

余乐前一刻还喜滋滋地想着眼下队里的气氛真好,他们竟然在一起讨论怎么挑战道具,下一秒就听见孙毅人身攻击。

虽说这就是孙毅嘴巴上的毛病,而周晓阳也确实让人有种不吐不快的受虐属性,但真要去做就不好了呀,一家人就要和和气气的嘛。

“走,下去看跳台。”余乐转移话题,率先从坡上滑下。

其他人便跟在身后,孙毅自然也就闭了嘴。

跳台没有什么特色,一个两周转的四米台,两个三周转的三米台,1号台和2号台都设有“三分之一馆”,最后的3号台依旧是万年不变的“印钞机跳台”。

大家依次滑上跳台感受了一下,转眼就到了坡底,又要再回去。余乐让其他人先走,他在坡下找了一下父母的身影,然后在一盏路灯下面看见了正在和温喜德相谈甚欢的父母。

莫名的,余乐就想起了温喜德挖柴明“墙脚”这事,于是脸色顿时变得复杂,越看那和乐融融的一幕,越是觉得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