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思想碰撞(第2/2页)

这就是她无法解决的事情,她想让底下所有老师帮她想办法。

可这也是底下所有人都无法解决的事情。

第一排的赵慈云抹抹眼角的泪,面色有些沉重。

“观念太落后的,归根结底,还是经济的原因吧。”一旁吴秋心突然开口,“越是穷困的地方,越是重男轻女,越是对孩子教育不重视。”

她觉得台上的李春花老师在这几年内应该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得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才行。

想到这儿,她不禁摇了摇头。

宋禾手指摩挲着衣角,眼神直直望着台上,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突然,她开口:“再是困难,也得想办法去解决不是?”

这位老师奔波千里,为的就是寻找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次没解决,她依旧会想办法解决。

总有人会坚持着,会努力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很快就到中午。

大家踊跃发言,基本上是这个人还没下台,下一个人就在台下等着了。

有时讲着讲着,台上台下还会聊起来。

所以一个上午过去,也才只有五个人上台。

陈教授摇了摇头:“这时间根本就不够,今天傍晚可能得推迟结束。”

延长开会天数是不可能的,因为有的人已经订好了火车票,火车票不好更改,只能尽力在两天之内,把所有该讲的事情都讲完。

到了十二点半时,她们起身散会。

陈教授拉着宋禾的手,逆着人群往前走,找到第一排的赵老师。

赵老师正拉着那位来自莲花乡的李春花说话。

她详细地问了莲花乡的情况,特别是有关幼儿园中学生升学的问题。

“所以说在幼儿园毕业后,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孩子会去上学?”赵老师震惊问。

李春花点点头:“去上学的小孩也很少有读过五年级的,送到小学去,没读几年书又回到家里。”

因为这个原因,越来做多的家长连幼儿园都不让孩子去上。

她们觉得上了幼儿园没什么用,反正到最后都是回家做事儿,那干啥还要花几年的时间上幼儿园。

幼儿园虽然不要花钱,但是孩子在家里,总能帮忙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以前是有些家长不让家里女娃上幼儿园,现在连男娃也不乐意让他们来了。

赵老师长叹一声气。

此刻,宋禾和陈教授正好来到她面前。

赵老师惊讶道:“是小陈,你也来了?快坐快坐。”

陈教授点点头,脸上露着笑,和赵老师打招呼,又详细地问了她的身体。

赵老师感慨:“我身体好着呢。”说完,她又看向一旁的宋禾。

陈教授脸上带着些许得意:“她叫宋禾,您想不到吧,您刚刚提的河西公社幼儿园,当年的园长就是她。”

赵老师眼睛瞪大,赶忙把桌上眼镜戴上:“是吗,就是源阳市河西公社?”

宋禾笑笑点头:“赵老师好。”

赵慈云诶了两声,给两人说起莲花乡幼儿园的情况。

她皱着眉,哀叹道:“也不知道,如今还有多少个这种地方。”

光靠几个人,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唯有政府出手才行。

赵慈云打算写封建议信,这才要细细问清楚莲花乡当地的各种情况。

两人就这么一问一答,半个小时的时间又过去了。

她们最后来到食堂时,食堂中只剩下南瓜粥和馒头。

匆匆吃过午饭,又回到礼堂中。

下午又是一场激烈的发言争辩,宋禾和陈教授趁着下午休息的时间探讨了一番,如今也打算上台发言。

陈教授建议道:“你上次在平和县说的那个接纳幼儿园老师来学校学习想法就很好。你可以说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想法可不可行?”

宋禾也打算说这个议题的。

在学校不断输出新幼师的同时,也得把目光放在幼儿园现有的那些教师身上。

她们或是20岁,或是30岁,甚至40岁。她们工作了几年或者十几年,并不能就将她们撇在一边。

宋禾就想,学校能否适当开放,让有上进心的老师进入学校中进修学习。

她组织了一下语言,然后趁着空档,起身站在台下。

下午阳光炽热,透过窗户照耀到礼堂中来。

此刻,偌大的礼堂上方没有吊顶风扇,礼堂四个角更没有空调。

这种暑热天,室内的温度也会是很高的。可所有人都像感觉不到热一般,露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姿态。

台上人演讲结束,宋禾定定神,踏上阶梯来到台上。

“大家好,我叫宋禾,来自源阳市平和县。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关于幼儿园中‘老教师’的问题。”

这个问题之前没人提过,所有人还是第一次把目光投向这么一群人。

她们是没有经受过专业教育的幼师,等学前专业发展起来后,越来越多的专业幼师走入社会中,那她们这群人该何去何从?

“……我们是否该给她们一个学习的机会,一个进修的机会。幼师缺口很大,若是这部分人能发展起来,恐怕能抵得上多招一届的学生。”

宋禾尽量长话短说,用最简洁的语言将这件事给说明白。

“所以,我觉得学校应该对她们开放,甚至要给予她们一定的帮助。她们可以边上班边学习,我们也可以看看这种教学模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到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弊端?”

她的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底下有人不禁举手发言。

“那若是这些老师的时间,和我们上课的时间不相合怎么办?”

宋禾这就有些无奈了:“那得你们学校因情况而定。在和老师充分沟通后,看看能不能磨合时间,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那人点点头又坐下。

紧接着又有两个人提出问题,一个是问该不该定下年龄,超了岁数的老师就不再接收。

宋禾还没说话,第一排的赵慈云便摇了摇头。

第二个问题是问能不能在晚上开个夜班,专门帮助这些老师进行学习。

这也是要具体学校具体分析的,底下不少人都深入思考了一下,发现开夜班的办法还真是可行。

宋禾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便赶紧下台。

太阳西坠,天边出现连片的晚霞。

无数种思想,无数个想法在这间礼堂中碰撞。瞬时间,又有无数个新火花产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礼堂的角落,有人把会议上各种想法给记录下来。

一个成熟的专业,就在这场会议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