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章 海陆都不是大汉的对手(第2/2页)

“将士们!能不能守住三韩!便在此一战了!诸将务必努力!否则,别以为你们濊貊人、邪马台人能置身事外!汉军一来,你们也都要当汉人的奴隶了!杀!”

公孙渊的讲话当然无法传到其他船上,但可以靠旗舰疯狂擂鼓,来传达主帅的激昂。

公孙氏海军将士一看,对面汉军才几十条船,反正肯定不到一百条,己方船数至少是对方的五倍以上!还有可能更多!倒也被鼓舞起了士气。

当然,汉军的大沙船,都是糜竺这些年来苦心经营的,尺寸肯定是比三韩蛮夷造的近海小船要大得多。

毕竟糜竺的船能在黄海上来去纵横渡海,但三韩这些所谓的海船,却是只能贴岸航行,根本不可能直接从瓮津半岛直航东莱半岛或者辽东半岛,稍微离开海岸三五十里以上,就有可能被风浪打翻的。

可惜,因为两军刚接触时相距太远,这个时代又没有测距仪,三韩将士们经验不足,所以没估算出汉军船比他们大得多,只是数黑点数量、知道汉军船数很少。

……

公孙渊的对面,是太史慈此次战役的负责后勤工作的副将、李严。

此时此刻,看着公孙渊张牙舞爪想搏命最后赌一把大的,李严也是丝毫不怵,完全不顾自己就几千人,也敢正面硬扛公孙渊的攻击。

如今的李严还不到四十岁,跟历史上二十年之后的状态相比,现在的李严还是很靠谱的,管后勤守后路也从来没失误过。

早在将近十年前、李素最初在荆南跟孙策、周瑜决战的时候,李严就守了好久的夷陵,最初是在赵云麾下做事。后来李素对孙策展开防守反击,李严固守后方、确保长江水路粮道补给通畅,也没犯过错误。

当时太史慈也是在李素手下带领水军、跟周瑜作战,所以太史慈对于李严负责后勤也是挺熟的,两人可以配合。

这次,太史慈就非常放心地把无法驶入汉江的那部分大海船,全部留给李严,负责运粮和保护后路。

而且李严还配了望远镜,他其实更早就观察清楚对面的敌情了,知道公孙渊的船不行,对方想战,他求之不得。

“船队列阵,稍稍向东转向、利用风势,保持航速,不要给敌人逼停接舷的机会。要是有敌船挡在前面,就直接撞过去!”

……

双方都是自信满满地相互逼近,汉军补给舰队也是一点不怂,丝毫没因为己方是“运粮队”就怯战。

逼近到两三里地时,汉军已经结好了一个稳固的船阵,把投掷碎石雨的轻型投石机和床弩都推到一侧船舷。所有携带神臂弩的汉军弩手,也全部到女墙垛堞、舱室射击孔旁蹲伏,上弦搭箭。

公孙氏的水军士兵们,直到两军进入弓弩射程,才注意到汉军的船舱明显比己方要高出一截,而且舷窗射击孔密密麻麻,防护也非常完备。

可惜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时候也没得回头路可走了。

汉军强弩及远,神臂弩理论射程可接近三百步。不过考虑到海上风浪颠簸,哪怕瞄得再准,发射平台本身的起伏也会带来巨大误差,所以汉军弩手基本上等敌船进入了两百步后,才开始第一波放出箭雨。

风浪颠簸同样会影响到三韩水兵,他们拿着普通弓弩,而且主要是猎弓,正常情况下弩不过一百五十步,猎弓不及百步,到了海上还得各自留出三成射程的余量以抵消误差。所以老远就被汉军射得抬不起头来。

三韩战船船舷也不是很高,没有多大回避空间,士卒只能是扛着圆盾顶箭。结果发现简易的木盾只能挡住普通箭矢,在神臂弩面前却毫无防御效果。

不少持盾水兵被弩矢贯穿盾牌后扎进手臂,惨叫连连。不一会儿,海面上就此起彼伏哀嚎不断。

“靠上去!跟汉军打近战!”公孙渊也是急了,对方的船上层建筑防御太严密了,根本不可能从射击孔里把箭射进去击杀汉军弩手,那就只有打近战了。

可惜,汉军的船队虽然结阵,却始终保持了一个还算不错的速度坚定向前,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深秋时渐渐转为西北风的风向,对于从西北而来的汉军也有利,大船顺风不用怎么划桨,也根本难以被小船截停。

不少三韩小船靠上去想跳帮接舷战,结果直接被撞翻撞沉,落水者众多。

汉军的大沙船属于海船,所以当然不可能跟五牙战舰那样装拍杆,那玩意儿重心太高,到了海上会被风浪倾覆的。但是“撞角”这种武器,并不会提升船的重心,汉军大沙船也能用。

而此前的华夏船舶,是不存在撞角的,因为更古早的船只,都是方头船型,没有龙骨结构的时代,很难把大船造成尖头,也没地方接撞角。

而十几年前、李素发明出龙骨结构后,这种结构是既可以用于黄海沙船,也可以用于东海南海福船的。把修长坚固的龙骨顶端、在延长一段榫接套一个金属斧刃,既便于海船破浪,也可以用于撞击,结构负担也不大。

这些东西,三韩之地的人都是从未见过,于是就有了对射射不过、接舷又逼不停的窘迫。

李严带着船队如入无人之境,直接在公孙渊的船队阵中横冲直撞,撞不到的就一阵神臂弩连弩贴脸输出,撞到了就是直接斩断,黄海之上惨叫如沸,拥有五倍以上人数优势的三韩水军,被汉人追杀得惨不忍睹。

乱战之中,公孙渊本人的旗舰因为过于醒目,被李严麾下将士盯上,一通穿插猛攻,公孙渊都没捞到机会搏战,直接被撞沉淹死在黄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