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章 周瑜归降(第3/3页)

而免税权适用于哪种机器,“免税铁券”上是写死的,现在给你免税一千台三十锭规格的纺纱机,未来如果有生产效率相当于三百锭的新机器,一台顶你现在十台,那么未来的免税权就会贬值到“只能免税一百台新机器”。

这是用科技进步来对冲工商税的税源损失。技术先进后,免掉的那部分工业产能就没那么值钱了。

理论上,李素和诸葛亮最希望有不长眼不懂科技的世家富豪,去屯“钢铁产量免税额”,

哪怕给他们弄个每年一百吨的钢铁免税额,那又如何?现在占大汉朝年产量的百分之几,看似很巨大。以后冶金一进步,一百吨钢的产能啥都不是。

如此操作,还有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在让富商豪强们选择时,对科技缺乏信仰和展望眼光的人,会吃亏更多。而对科技有想法有预期的人,会更容易趋利避害。

经过长期的倾斜发展,等于是国家在“不得不扶持一些世家勋贵”的大前提下,尽量选择性扶持更乐于投资科技、攀科技树的世家。

跟后世的“扶持高新产业”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妙。

……

把这部分工作想明白之后,刘备算是彻底松了口气,原本觉得要勒紧裤腰带二十年还清国债,现在看来这个进程缩短一半都是有可能的!

大不了就放开民间经营铁器嘛!只要不造兵器盔甲,只是用钢铁造民用工具,完全可以适度放一部分。而之前大汉朝从桑弘羊开始就搞盐铁官营,铁这种东西一放开永久免税权,抢的人肯定很多。

刘备就在这样心病尽去、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即将迎来章武七年。

天下虽然统一了,考虑到战后剿匪和完全恢复社会秩序还没实现,刘备也不急着改年号。

而就在这个当口,又有一个好消息传回来,总算是赶在了年关之前。

原来,是上半年的时候,刘备派人带着孙权的书信,去海外寻找和劝降周瑜,这事儿总算是有了眉目了。

周瑜在了解了中原的情况后,终于放弃了对抗,愿意归顺,而且他本人也可以入朝,请求朝廷改封。

周瑜带了大约一两千的心腹士兵,五十条海船,还有他这五年在外面的殖民户籍、地图,亲自到雒阳投降。

当然了,他在海外还留了数千士卒、两三万海外拓荒的汉人百姓,还有数万被他征服的夷人。周瑜在外面殖民种田五年,治下总人口规模也就勉强十万人而已,放内地也就相当于几个县而已。

不过人口不重要,态度很重要。考虑到是和平归顺,刘备还是可以给周瑜开个不错的官职和爵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