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首先排除一个正确答案(第2/3页)

更嚣张的是,随着曹军逼近,守军居然把城门给打开了,只是悬着一道随时能放下的闸门,显然是打算随时接应被逼近的弓弩手回城。

“守将居然把弓弩手前压到城墙外面?他不怕弓弩手陷入平地近战的么?还敢开城门接应他们随时回城?那我要是一拥而上抢门呢?”

夏侯渊看得肾上腺素飙升,愈发觉得对面就是个鱼腩,冲动几乎不可抑制。

幸好他也是打老了仗的名将,最后还是稳住了,同时带着数十骑策马巡视,走到洞开的城门正面往里观望,这才看到了内瓮城的存在——打开的城门里面还有一道城墙呢,所以根本不怕意外被夺门。

虽然意识到敌人这么做没有被夺城的危险,但夏侯渊就是想不明白这么部署有什么好处,充其量只是无利无害。既然没有利,敌人为什么要多折腾这一番?

幸好,关羽很快给他揭开了谜底,这样部署的“利”,立刻就以数以千计的曹军士兵和填壕炮灰的性命,得到了体现。

随着破坏进度的加快,夏侯渊终于发现,守军将士的近距离弓弩攒射命中率高得惊人!前方的曹军伤亡速度,快得简直不正常。

偏偏夏侯渊自己没法靠得太近督战,甚至有些懵逼,搞不清楚到底出了什么状况。

……

事实上,此刻前方破坏工事的曹军,正在经受炼狱一般的洗礼。

尤其是汉军连弩在五十步内的扫射,杀起人来比割麦子还快。虽然曹军之前多次遇到连弩过了,但原先经验中连弩的杀伤效率命中率不可能有这么高。

惨嗥之声不绝于耳,基层军官根本压制不住,连连坐法都无法震慑住往后溃逃的炮灰。

偏偏他们还不知道其中原理,死都死得不明不白。

此时此刻,关羽却也正在城头偷偷观察,督战守城,只是没让人打他的旗号。

因为关羽同样好奇诸葛亮这几个月新修的额外城防设施、以及新部署的守城战术,效果究竟如何。

而此刻实战试用的结果,毫无疑问,让关羽非常满意。而且战前那几个月,诸葛亮只是跟他讲理论所传授的那些思路,现在被实战一验证,其中奥妙更是豁然开朗。

“孔明的算学工巧之能,用于战阵之上,当真也是妙用无穷。只是把羊马墙从普通的矮墙变成缓坡加堑壕的形式,居然有如此效果。

昆阳城地势较高,没有护城河,原本是个弱点,没想到这种越靠近城墙越缓缓上升的爬坡地形,稍加整顿平整,修饰坡度,强弩直射杀敌的效果竟如此之好。”

原来,古代普通的羊马墙工事,就只是在护城河后面弄一道矮墙,也就一人高左右,可以在敌人还没渡河的时候,就安排士兵守在这儿,用弓弩平射压制河面。

而一旦护城河被突破,传统羊马墙就得放弃了,同时羊马墙的结构,还有可能导致反过来被攻城方利用,攻城部队一旦填平了河、推进到羊马墙后面,就可以猫着腰以羊马墙遮蔽箭矢,对着城头抛射。

当然因为羊马墙太矮,而主城墙起码是羊马墙高度的三倍,所以主城墙上的守军还是有居高临下的优势的。攻城方弓弩手蹲着或者跪着还是会被居高临下的箭雨射到,只能是在放箭装填间隙背靠着羊马墙背侧坐着装填。

但是,眼前昆阳城的羊马墙,因为反正没有护城河,所以诸葛亮在李素的点拨下,其实是修成了一个逐次向上抬升的缓坡,并没有明显突出地面的墙体。

而原本供守方弩手藏身的掩体,直接就挖成了一条“半沟”——之所以说是半沟,是因为这条沟只有朝着敌人的那一侧是有切面的,而朝向自己人的那一侧没有切面,只有坡面。

朝敌一侧的深度,也只是刚好跟守军弓弩手的胸齐平,守兵可以跟近代战争猫在堑壕里的步枪兵一样,只在地面上露出头和脖子,以及一部分手臂放箭,整个身体绝大部分是藏在地下的。

可别小看这个设计,这种设计的精髓不仅仅是更好的掩体,还有卡攻城方的走位、导致攻击方被弓弩射中的概率大大提升。

因为正常野战中,攻守双方如果海拔高度一样、弓弩平射的命中率其实是很高的,抛射命中率才低。平射是扫一条线的,截面上敌军层层叠叠,射不中前排的还有可能蒙到后排的,只要箭矢飞行的轨迹上有敌人,就能射中。

而抛射命中率低,是因为抛射只是打击一个点,箭矢从天而降,不仅要左右瞄准,还得前后上下也准,等于是从一维直线瞄准变成二维平面投影瞄准,命中率就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只可惜野战中平射的机会极少,所谓临阵不过三矢,那是连远距离时的抛射都算上了,真正最后平射的可能也就一次机会。

而且野战阵型厚,平射的话最多只有第一排或者前两排能输出,后面的人为了防止射到战友还是只能抛射(第一排跪着放箭,第二排站着放箭)。

或者是装填速度特别慢的弩,搞成类似“火枪三段击”那样轮流上前放箭、退后装填。这就导致输出密度较差。

攻城战可以给远程火力的持续输出提供极大的便利,敌军冲锋过程中你射几十轮的机会都有。可城池被攻破的案例依然比比皆是、守城弓弩对攻城兵的杀伤并没有比野战几十倍的增长,这里面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误区——

那就是守城兵虽然得到了高度的优势,而且不会被近身,但守城兵失去了“平射封锁一条线”的机会,只能是居高临下立体射击。

城墙上往下射的箭都是打击单一一个点的,又要瞄左右又要调上下高低,这个点没蒙到就白射了。也正是这个物理原理,才导致守城方没有对攻城方绝对碾压。

而这个问题,其实西方世界到了大航海时代,就已经随着工程几何学的普及,被解决了——

西方人十六世纪开始造的棱堡,城墙高度降低了,因此可以在城墙前面、护城河对岸堆长长的缓坡,这道坡的长度基本上跟当时火枪的最大射程一致。

攻城士兵走到这个坡上后,就不再是水平往前走,而是在爬坡。爬坡的坡度跟城墙上守兵的步枪瞄准线始终是彻底吻合的,因此屠杀效率成倍提高。(见一会儿的彩蛋章附图)

等于是原本在打战地、吃鸡之类的三维射击游戏,忽然简化到了二维平面的横版过关射击游戏,只要瞄个左右,左右准了必中,高低上下的维度被取消掉了。

那屠杀效率简直杠杠的。

当然,诸葛亮没有那么多人力进行西方棱堡式的施工,毕竟东方的城池面积比西方大得多,造一道“跟城墙长度相同、宽三百步的土坡”,哪怕这土坡高度才一人高,土工作业量也已经比修城墙本身都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