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秋风得意马蹄疾(第2/2页)

可见科举确实是起到了“发掘很多历史上原本都没听过没出头”的人才的作用。

中举之人都被戴了彩花,骑着马在襄阳城里逛了一圈,秋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襄阳花。不过汉末的民间慕文之风毕竟没有后世宋明那么猛烈,尽管围观群众还是很多,但都是看热闹为主。

人们眼神中并没有宋朝人那么猛烈的艳羡,反而有一些认命的麻木——显然,这些围观群众依然觉得科举里面有很大的水分和内定,都是命。

他们的判断也不能算错,毕竟围标成功也依然是主流,只不过襄阳这一场围标成功的比例比长安那一场又有所降低了。长安那边寒门子弟变着法儿突围的不到一成,襄阳这边这一场却达到了两成,从比例上看早已翻倍。

这和李素到了襄阳之后的折腾、对世家大族的额外打压、对围标的额外肃清、增加围标难度的种种举措,都有一定的关系。

围观百姓和士人除了眼神认命麻木之外,也没有出现“榜下捉婿”或者推销女儿的场景。主要是汉末的读书人凡是中举的,大多数已经成家了。

大家本就没有“穷人熬着不娶妻,等到考中了再娶个好的”这样的思想。新官的单身比例又低,就算偶尔有女儿待嫁的世家大族,也不好意思一次次在人群中碰壁丢人,渐渐就冷场了。

董允、杨仪等人巡游完之后,才被主持的官员王累拦住,告诉他们一项后续行程:“董生、杨生,你们几位刑律和算学成绩最优的,一会儿到总督府赴宴。”

杨仪心中一喜,有点受宠若惊,他想到之前孙资、贾逵那么巴结想找李素谢恩,都被李素拒于门外,这次居然能请他吃饭,实在是一个巴结的好机会。

董允因为是官二代,性情严谨一些,还挺有大局观地提醒:“这位上差,之前张从事为李司空公然宣扬过,抡才为国,不当恩谢私门。学生恐有妨司空清名。”

王累点点头,投去嘉许的眼神,但也解释说:“放心吧,只是让你们后续再多陪考一场,考得好考得坏都不影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