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第2/3页)

杜老爷子笑了笑:“我的作用不大,主要靠得是小舟自己。他学的便是古玩鉴赏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这是其一。

其二,他见得也多。去拍卖行参加秋拍、乡下收货,去瓷都鬼市淘宝贝,听说还去了缅国公盘,现在的年轻人可了不得。

别的不说,就说他实习的这半年多吧,免费给人鉴定,每天几十件、上百件的看,比旁人接触的物件多了太多。

别人十年见识到的,可能还不如他这半年。”

听了这话,几人算是服气了。

理论知识扎实,见多识广,经验丰富,能有如此成就是必然的。

杜老爷子想起,“对了,他在瓷器修复上也颇有建树,达到了冯老爷子的无痕修复级别。”

“什么——”

几人讶然,无痕修复?!

那可是冯老爷子的独门绝技,最后随着他的去世也失传了,这个年轻人怎么可能会?

邱老作为市博物馆的前任馆长,对国内文物修复的现状深感痛心,“老杜,这可不是能随便开玩笑的。”

在他任职的时候,偌大一个博物馆只有两位文物修复人员,且技术十分有限。

那么多破损的文物,只能按照破损和加急程度排列,紧着破损厉害的修复。

可惜因为技术和材料受限,修复的文物过了几年又要重新修复,加上人手不足,修复的数量堪堪只能维持原状,毫无进展。

邱老向省级领导多次打报告申请补足人手,得到的消息是,全国的文物修复者都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不仅是S市。

在他卸任多年之后,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实在令人无力。

杜老爷子面对几位老友怀疑的目光,神色一片坦然,“我怎么会拿这种事情开玩笑,到时候你们在圈子里打听一下就知道了。”

这时候,一道道菜品如流水般摆在桌上,邱老和其他几人只好克制住内心的疑惑,和钱总、罗总他们互相敬酒,品尝佳肴。

邱老暗暗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

不是他不相信老朋友,只是事关重大,必须要调查清楚才行。

**

酒过三巡,服务人员将席面撤了下去,换上瓜果点心和酒店特供的醒酒茶。

这时候,到了本次宴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慈善拍卖。

这一环节将由第一桌的几位大佬贡献出3件价值在百万以上的古玩,供在座的宾客鉴赏、并参与拍卖。

感兴趣的宾客在酒店的便签纸上书写竞拍的价格和名字,投入箱子内,由司仪统计出价,价高者得。

而这次拍卖所得的一切资金,将由慈善机构捐给需要的人,为贫困山区以及饱受病痛的患者尽一份心力。

拍卖的藏品自然是一早便确认好的。

在宴会开始前,统一摆在宴会厅的右侧,周围用红色的绸缎围了一圈,自成一个空间。

三件藏品分别放在单独的木架上,外面罩了玻璃罩,供众人观赏。

区域的两侧均有保镖守卫,中间站了两位司仪,若是有人想要近距离欣赏,会由两名司仪小心的将藏品放在鉴定桌上,供宾客仔细查看。

不过很少会有人这么做。

能摆在这里的藏品,肯定是经过几位专家鉴定过的,为真品无疑。

倘若真的看中了,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价格,毕竟现场采用的是暗标竞拍,无法得知别人的出价。

本次宴会是杜老爷子的75岁寿辰,作为老寿星,最先展示的是他所带来的藏品——顾景舟大师的紫砂云肩如意三头茶具,市场价值至少八九百万。

以他的名义举办的宴会,杜老爷子的藏品必然不能落于人后,也是三件拍品中价值最高的。

不过他这件紫砂壶是几年前从朋友家里购得,当时的价格还没有这么高。

主持人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件藏品,“这是杜老珍藏了六年的藏品,顾景舟大师的紫砂云肩如意三头茶具。

众所周知,顾景舟大师是艺术界公认的壶艺泰斗,身价最高的紫砂艺术大师……”

在主持人介绍的时候,司仪将这套茶具放在红绸布上小心的托着,轮流放在餐桌上供宾客鉴赏。

两名保安在守卫在两旁,防止发生意外。

说是鉴赏,其实只会在前三桌上停留几分钟,其它桌只是简单走个过场罢了。

流程结束,另一名司仪拿着木箱在各个桌前走过,想要出价的直接将便签叠好后放在里面即可。

接下来是第二件拍品,书画协会会长郭老所提供的郑燮郑板桥的《竹石图》。

郑燮是清代有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跨越康雍乾三朝,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其一生只画兰、竹、石,表明了他铮铮不屈的风骨,正如他所作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他所画的《竹石图》有多幅,这一副为他七十岁晚年所作,尺寸较大,市场价值在四五百万左右。

最后一件拍品是S市知名富商、古玩爱好者的罗总所捐赠,清雍正的祭红釉梅瓶,价值两百多万。

这件瓷器由司仪拿着放在了第一桌,几位专家已经看过,没有问题。

云舟自从来到宴会之后忙着送上贺礼、与其他人交谈,之后又去鉴定各位宾客所带来的藏品,还未来得及欣赏这件瓷器,便将这只祭红釉梅瓶拿在手里查看。

梅瓶是古代的典型器型,最早出现于唐代,为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能容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代称为“经瓶”,为盛酒用器;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多作观赏器具使用。

眼前的这只梅瓶高约23公分,口径为5公分左右,器型挺拔俊秀、线条柔美起伏。

其通体施色泽浓艳的祭红釉,内部施莹润的白釉,釉色均匀,对比强烈。①

瓶底以青花书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品相完美,为雍正朝单色釉的代表作。

无论从器型、釉色还是底款,云舟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但是刚刚还支棱着两只小小龙角吸收《竹石图》中灵气的小银龙却懒洋洋的蜷起了身子,没有从梅瓶中吸走任何灵气。

这让他十分诧异,难道…这件梅瓶是一件高仿不成?

再要仔细看的时候,司仪已经将瓶子拿走了。

杜老爷子看他的视线还停留在拿走的梅瓶上,以为他很喜欢,“看上那个祭红釉的梅瓶了?

祭红釉确实不好烧,自明宣德便开始失传,一直到清康熙时期才复烧。这件梅瓶属于单色釉精品,你要是想要,一会儿我帮你出个价。”

收了徒弟价值千万的贺礼,自然要回报一二。

杜老爷子预计,两百四十万以内应该能将它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