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三章 清穿文世界33(第4/5页)

洛霜伸了一个懒腰,答应下来。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去了畅春园,康熙的精神好,早就醒了,和雍正聊了不少朝政的事。

自从退休后,康熙明面上就没再关心过朝政,有大臣来找,统统被挡了回去。

但这不代表他就能完全放下,雍正每半月都会过来一趟,询问一些事的处理意见。

康熙往往会让他先说,觉得对就点头,发现不对就提点几句,多的就不说了。

而他说得最多的,是理亲王。

目前理亲王的职责,就是给雍正把关,找出问题,然后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这些方法中,有多少是他自己的,有多少是康熙的意见,谁也不知道,两父子关在房间里聊了什么,谁能听到呢。

雍正对着这些问题和方法,也是有选择地听,即便看出来某些意见也许是皇阿玛的,但他也没有因为是皇阿玛的意见就盲从。

或者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因为是皇阿玛的意见,就心生反感,认为康熙是退位了还想插手朝政。

父子三人就这么心照不宣的,共同把控大清的走向,雍正为主,康熙和理亲王为辅。

洛霜跟着卫其轩进来,先给三位大佬行礼,然后奉上账本。

康熙只翻到最后一页看了一眼,然后就递给了下首的雍正,他也只看了一眼,给了另一边的理亲王。

三人心里都是震惊的,这只是女人的嫁妆,就有这么多,那些人家里肯定更多吧?

毕竟无论如何,一个大家族的公中财产,这么也不可能比女人的嫁妆少。

雍正都忍不住手痒了,想要立刻下令把那些不听话的抄家,这得弄到多少钱啊!

康熙看了四儿子一眼,“掉到钱眼里了?”以前没这毛病啊,不还大方地让他把私库都带走?

雍正摸了摸鼻子,他也是没办法,无论是老大那里,还是老八那里,都是烧钱的大户,再加上每年都有各种灾害,对西北用兵,他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十分花。

现在看到这么多没利用上的闲钱,能不心动嘛!

“你们说,我发国债行不行?”自从卫其轩给他们科普了一些金融概念后,雍正一直在心里琢磨这个。

现在看到手下人那么有钱,而他一个皇帝穷哈哈的,他就想到了国债。

让那些人都来买,自己就有大笔的银子使用了。

理亲王没忍住,翻了一个白眼,“我都担心弘盼夫妻弄了这么多钱,未来可能赔得底掉。”

想想啊,光是这六千万两,给出去的利息就有一百二十万。

要是全部借出去,那当然没事,出借的利息是存钱的利息一倍以上,弘盼夫妻还能赚,还是大赚特赚。

现在的关键是,国库的欠款也只剩下五百多万了,京城那些爷们,也只会借这些钱,那剩下的呢?

他询问卫其轩,“你们夫妻有什么打算?如果就这么留着,那就是等着赔钱了,要是按你说的,弄出去钱生钱,不说一定会赚,就是花多少留多少,也是个问题。”

毕竟有很多人只签了一年,有的可能遇到意外情况,要提前取出,哪怕不要利息,还倒赔钱的,但救命的时候,你也不能不让人取啊。

所以一定量的现银还是得留下的。

好处就是这里面大部分是女子的嫁妆,基本她们不靠这个吃饭,还比较稳定。

卫其轩自然想到了这个,昨晚已经做好了计划。

这六千多万分成十二份,一份给京城的官员们借,让他们去还国库的钱,一份留下作为保底,这就去了一千万。

两份抽到出来,交给大阿哥,一份是用在筹备水师上,将士需要吃饭,需要俸禄。一份用在造船和军械上。

之前九阿哥造船的时候,发现了几个暗搓搓的船厂,这些船厂都被征用了,里面的匠人也成了水师附属的军匠,专门造船的。

可造船除了人,还需要大量的材料,所以钱少不了。

接着两份一份给老七,用来推广新式的改良物种,和促进粮食改良。而这一份,有一半都用到老八身上。

虽然两人好像是两份差事,但农具和改良物种,可以一起推广,所以结合到一起没问题。

一份得用来修路,尤其是从海口到京城的路,虽然有大运河,从海上直接转到内河,可以直达天津,但要发展先修路,这个是绝对错不了的。

目前水泥已经制作出来了,被卫其轩想办法,承包给了各地的商人,条件是只能在自己的家乡售卖,并且他们还负责免费修葺一段路。

但光靠他们,是完全不够的,也仅仅能修一些繁华的地段,虽然卫其轩制定了标准,每个商人修的都差不多,连路线都规划好了,但这么一截一截的,属实太慢了。

所以在看到这么大笔的钱后,卫其轩就把修路提上了日程。

这里就已经六份了,而这六份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即便是借给大臣们的,也别想着他们两三年内就还清。

而其他的项目,那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路修起来不可能收费的,因为按照现在大清的情况,一旦收费,百姓们就不会走。

小农经济还没有打破,大家可以自给自足,为什么要出门?

即便逼不得已,那他们也可以拐更多的弯路,而不去走修好的路。

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宁愿多走点,也不想浪费一分钱。

而农具改良和农作物那边,可能有收入,但这钱还得源源不断的投进去,是拿不回来的。

所以要想最后不出现大的漏洞,导致卫其轩和洛霜自己拿钱出来填坑,就需要有大的利润来源。

九阿哥那边钱已经够了,再多就饱和了,也没什么意义。

所以卫其轩盯上的别的生意,一是羊毛纺织。

蒙古那边,直亲王已经看上了,但目前没时间去打,海上更要紧些,而且就算以后打下来,也只能是大清的附属国,而不能独立存在。

直亲王在的时候,这点毫无疑问,直亲王不再了,他的长子弘昱即位,也能保证两者的关系,毕竟弘昱还是在康熙的教养长大,自认为是爱新觉罗家的人。

可到了第三代呢?弘昱去了蒙古,不能叫人家把孩子送到京城来,那岂不是成了质子?那性质就变了,不再是一家人,而是合作和敌对并存了。

可不送吧,人家在草原长大,从小接触的想法就不同,你能保障他还把自己看做爱新觉罗家一家人?

蒙古也太要紧了,现在经常有战争,都是和蒙古草原那边,但现在是外人,打就完事了。

等弘昱的子孙掌权,那就变成了同宗同源,要是还打的话,心痛不心痛?

那现在做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现在就要叫蒙古和大清成为互相依存的存在,蒙古脱离不了大清,永远是大清的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