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第2/2页)

纪墨的心意从无更改,不从完成任务的角度来说,广济这个人对他也是人生导师一样的存在,对方身上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品质在,或许以后的社会浮躁,和尚也不会再如现在这么纯粹,但在当下,在这里,在广济身上,纪墨隐隐是能看到佛光的。

不是真切存在的那种,而是一种人格魅力上的动人光辉,或者说是精神上感知的那种“光”,若隐若现,鹤立于一众凡人之间,引人拜服。

达者为师,先者为师,圣者为师。

这声“师父”,纪墨叫得心甘情愿,是从没打算反悔的,可广济,明明已经得到系统确认,收他为徒,可心底里似乎总是存着一份疑惑,动不动就要问一问,不知是想要听到那一句反悔,还是不想。

广济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这也算是个例行问话了。

大寺庙所藏的经书是有些不同的,师徒两个在此停留了三年,这三年间,除了一些琐事,几乎都是停留在藏经阁之中,为了方便交换一些孤本经文之类的,广济也会把自己会的经文默写下来,连带着纪墨,也是笔耕不辍。

之前的一路上,少有默写经书的时候,主要是出门在外,带着大量的纸张笔墨不太方便,这种东西价值又贵,不好借用旁人家的,如今在这等大寺庙之中,只要愿意抄写经书,笔墨纸砚都是敞开了供应,从无限量,广济便让纪墨每日都要默写经文。

也是默写的时候才发现尴尬,很多字,纪墨会写,很多意思,纪墨也知道,可真正写的时候,习惯性断句标点的出现,让广济暗暗皱眉,好容易默出来的一本,不得不又打回来重新写过。

“上不加点,下不能断。”

这种规矩,不说有没有陈腐的地方,只说其道理,还是有些的,大部分经文都是口述,口述的话,各人的断句习惯不同,谁能说对方一定是对的呢?

就好像是领读课文的时候,未必每一个标点前都停顿一下,如此读来,跟读之人会觉得有几个标点?

一个标点的错误也是错误。

所以,这里是不能有多余的存在的。

至于添加的阅读难度什么的,这能算难吗?

在这里,纪墨又有一个理解误区,他总以为佛家传教,经文自然是越浅显易懂越好,若是能够改成平民老百姓都能听懂的白话文,不是更加容易传播,可事实上,这个是需要门槛的。

佛学,最初的时候并不是贫苦大众的良药,反而是高知分子的精神寄托,信仰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