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第2/2页)

他的话语跟刚才那些完全对不上套,却又让琴师傅听懂了,这是已经留下了一张琴?

他这里也有留下的琴,如纪墨一样,是留着做样本的,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琴声,对方制琴还是脱不开那个框架,每每做槽腹恨不得把样本琴拆了一对一比量好了才行,琴师傅看过他为此专门留下的木板,上面刻画着的就是槽腹所在的位置,长宽深浅,都写得明白,一板一眼,做得也死板,稍微错上一两分,就不知道音在哪里了。

琴师傅看不上那样刻板的手段,如今纪墨送上门来,还是一副不在意别人偷师,就是要进行技艺交流的样子,为了他的真大方,琴师傅也愿意看看他制琴的过程,再说其他。

如此,纪墨就留在琴师傅这里住下,说好了为期一年,却在不断延长,一老一小,时常围着琴胚互相讨论,对每一道工序的繁简,改良空间等等,都有所论,琴师傅一开始是不喜欢这种改良的,但当一种工序变得简单节省时间,他自然也不会不高兴。

同样的时间能够做两张琴和只做一张琴,熟练程度自然是不同的,若不是制琴太耗费时间,可能培养制琴匠也能缩短很多时间。

如琴声,五年的时间也不过是五张琴,按照琴师傅的标准,这种程度哪里能够出师,少说还要再做十张琴,如此就是十年。

蹉跎十五载,技艺未必成。一项技艺前期投入的时间成本,还真不是贫寒之家撑得起来的。

于制琴这件事上,若要更加节省时间,大可流水线一般来做,卡一个时间差,做完这个等待阴干的时候,刚好那个阴干好了,可以继续做,如此也不会白耗太多时间。

但人工不是机器,不可能保证每个弧度都是一模一样的,一张琴有一张琴的特性,如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这甚至都不是统一了度量衡就能完全一样的事情,为此,纪墨想要创新,就只能开发更多种类的琴了。

技艺上,亮光之外,多出哑光,也不失为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