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1章 富足(第2/2页)

“那是肯定的。”桑木匠斩钉截铁地说道,“去年几十万人逃难跑到这辽南,大帅就说了任由大伙垦荒,两年不缴税。今年算是第一年,明年也不用缴。顶多是把之前赊欠的耕牛,粮食,种子,农具啥的付了。而且只付一半,剩下一半明年付,还不要利息。”

“那多出来的粮食就真给我们了?”老李头问道:“这事可从来没有过。”

“那些农技员后生不是说过了,你要是觉着粮食多,可以卖给大帅嘛。大帅派下来收粮的人就在各个水力加工点,你们把粮食送去脱粒脱壳,顺带就可以卖粮了。价钱都是公开的,一百公斤脱壳的麦子,收购价是一元二角。这价钱还算公道了。”

辽东在明末时期农业生产崩溃,土地大量抛荒。关外粮食需要靠关内接济,粮价畸高,动不动就三四两银子一石,贵的时候甚至要七八两。可现在‘革命军’开发辽南,今年粮食丰收,粮价立马就爆跌了下来。一元二角的收购价不算高,却也不低了。

特别是现在由于大量人力畜力农机的普及,种地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人均能耕种的面积也提升数倍。平均一个劳动力可以轻松伺候好二十亩甚至三十亩地。按现在的亩产,这就是差不多二十元的收入了。撇除要还的贷款,至少还有个十元。

这可是银子啊!

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家里往往是没有银钱的,能有几个铜板买点油盐就不错了。其他什么的全靠自己。比如说布匹就得自己纺纱织布。若是家里穷的,女眷都没衣裳出门——杜甫的《石壕吏》中有一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可不是说笑。

眼下搞集体农庄,集合几百号农户的力量进行生产劳动。这一年下来哪怕三口之家的户均收入至少也在十几元。对于穷惯了的人来说,这钱拿的真有些烫手,都不知道该怎么花?

老李头所在的集体农庄已经收割完毕,把多余的粮食也卖了不少。他一家十几口,除掉老弱还是一下子就赚了七八十银元。这简直就是巨款了,立马就从赤贫进入富豪阶段。他的苦恼是,“这钱都是大帅给的,可我们穷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该咋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