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你们很熟?(第2/4页)

她估算自己快十级了,很快她的游戏又有新变化,到时候还不知道怎么样,跟人合住,太不方便了。

顾虑到她需要工作,所以就把那工具间收拾了出来给外孙女住,这两间房也是差不多的,只是朝向没那么好。

那些工具就找其他空着的地方堆,这些一清出来,房间空荡荡的,只有一张旧的木架床。

江明智:“床还结实,可以继续用,柜子箱子我给她打一个就好了。”

自己家就是做家具的,缺什么自己做起来也快。

顾向恒在知道他们两个有表妹要来这边下乡,想要和他一起去接人,多看了他们一眼,这是巧合,这也太巧了?

他更相信是走了关系。

在这点许多地方还是比较宽松的,有的选择可以随他们选,这样有目标的话,走走关系就可以去想去的地方。

看样子这个叫郑乐英的知青来这里投奔她的外祖家,不会像其他知青那样不适应了。

对这些知青的到来,顾向恒是欢迎的。

因为代表着新鲜血液,而且这些知青要是用的好了也好用,比如他想改进一下大家一些不好的坏习惯,需要外力的推动,还有想让大家知道更多别的地方的生活,开阔眼界,眼界广了,心胸也会跟着更广大。

比如他近段时间就有在构思村里的扫盲。

1950年,召开全国农农教育会议,确定扫盲,在五十年代,村里搞过不少,但是成效不是很让人满意。

小孩子学习都不定性,难道大人就会喜欢学习了?

更别说大家下地辛苦一天,本来就身心疲惫,对学习更是不感兴趣,所以扫盲活动一度停滞。

顾向恒现在想要重新做起来。

不说学富五车,能认出常用字,会签名,就很好了。

要是有人顺带着被激起了好学之心,就更好了。

而且扫盲了,学普通话也更顺理成章,不会有外地人来了,就无法交流。

有些知青觉得自己受到了排挤针对,这是误会,他们这里真没有这样的事,换成本地村民也是一样的,语言不通,而且很多年纪大了,更不会一门新的语言,双方都听不懂,这怎么跟知青交流?只有这些知情学会了本地话,才能跟大部分村民无碍沟通。

要是知青当老师,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自带的谈资就能吸引大家的注意。

因为要接人,不知道他们带了多少行李,顾向恒驾驶牛车过去,江景瑜江景腾搭了顺风车。

三人一起坐着牛车,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

顾向恒跟江景瑜取起了经,说起了扫盲的计划。

这是好事,江景瑜是支持的。

顾向恒问江景瑜:“有没有兴趣当扫盲老师,有空过去讲一节课,你可以讲你连载的那些连环画上面的故事,也可以讲其他故事,我希望能够趁机教会大家用更多的字,知道更多外面的世界,开阔眼界。”

他的话语里不乏惋惜:“很多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最远的就是县城,去县城来来回回就走那几条街,他们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接触的不是自己家的,就是本生产大队的,认识被局限了。”

这是事实。

就像叶红秀,她是细柳村的,嫁到了上庄村,迄今为止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除此之外,她还去过王家坳走亲,然后就没了。

她的大半辈子,都在这片土地打转。

像江景腾不到二十,去了一趟海城,这是很少见的,这么久了,还时不时有人问他一路的见闻。

江景瑜问了时间频率,顾向恒沉吟了一下,“这件事,我还要看看这回新来的知青性格特长,按照我的想法是请七个人,每一天都有一个人扫盲给大家上课。”

“要是今天没空,明天去,明天没空,后天去,只要有空了总有人在给大家上课的。”

怎么留住这些扫盲的人,传授知识,就要看扫盲老师的功底了。

江景腾:“请?怎么请?”

顾向恒:“扫盲老师不能白出力,给工分。”

这下不怕那些知青不乐意。

江景瑜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才能,她画的漫画也是说故事,但这是在用纸和笔说故事,换成人口头来表达,那是不一样的。

既然厢没有想好,她也不急,“我仔细考虑一下。”

江景腾蛮有兴趣的,“我觉得可行,晚上大家伙也没什么事干,要是有人讲故事,大人不好说,那些小孩子要乐疯了。”

顾向恒:“小孩更要学。”他想了想村里入学的孩子,心里叹息。

一个个才那么点大就要忙里忙外,家里舍得供去上学、有本事供去上学的比例真不高。

还是要大家都富裕起来,观念也要跟上来。

江景腾:“还有一个是要让大家别老是那么重男轻女,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了,送上小学的女孩子才多少,一眼看去大半都是男的,有些人家里穷了没办法不能上学,想要学认字,我们扫盲班也可以教,但是在有条件的那些就看不过去,这是观念需要改变。”

顾向恒有些意外和惊喜,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

江景瑜补充:“还有些人家不像话,仗着是男人有体力优势,喜欢对家里女人动手,大队长,我觉得这点你也注意一下。”

江景瑜对这点很不满,她是恰好遇见过一次,看到她对方就收手了,然后当做没事人一般走了。

这样的事,就算在后世也不好管,但是现在这个时候的女人更缺乏反抗意识。

顾向恒认真的听了,对这对年纪不大的姐弟生出了赞赏,受限于时代,很多想法局限于这个时代,越显得他们难能可贵。

一路上三个人嘴巴没停过,对彼此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都产生了惊喜感。

说到后面,说话熟稔,俨然已经是朋友了。

比之前食客和厨师的关系迈进了一大步。

——

他们在火车站接人,顾向恒带了个牌子,写着上庄生产大队,站在出站口举着牌子,离开的人都能看见,知青也不例外。

牛车不能开进来,在外面由江景腾看着,江景瑜站在顾向恒旁边,看着人群。

等了一会儿,一伙人过来了,他们年纪都不大,脸上还有稚气。

粗略数一数,有十几个。

这当然不是都分到上庄村的。

上庄村这回分到的只有三个,但他们是同一波分到易水县的。

这一伙人有人眼尖,看到出站口有个牌子,写着上庄生产大队,指了指这里,“看那里,是上庄生产大队的,朱文你不就是被分去上庄生产大队的吗?”

之后就有三个人率先向他们这边走来,其他人落后一步也跟着过来。

顾向恒:“是分去上庄生产大队的知青吗,我是大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