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长城策略(第2/2页)

傍晚,朱慈烺在京营大营摆酒,犒赏今日归营的将士,其间,朱慈烺亲自向诸将敬酒。

庆功宴结束,阎应元返回住家,当在院门前下马时,他挥退亲兵,独自推开院门,望见堂屋里的烛光,他眼眶一下就湿了,反身合上门,轻步来到台阶前,解下腰间的长刀,放在地上,双膝跪地,深深一拜:“娘,孩儿回来了。”

……

初五日,朱慈烺又迎回了一批京营的胜利之师,这一次是兵部侍郎吴牲率领的密云守军。

一别三十天,吴甡满脸风霜,额头上的皱眉凭空增添了很多,但精神却非常好,一身大红的官袍,目光炯炯,健步如飞,见到太子时,深鞠参见。不等他拜下去,朱慈烺就急忙上前双手将他搀扶起来,深深道:“先生,辛苦了。”

抗虏能取得胜利,吴牲居功至伟,若没有他深自谋划,并到密云前线亲自指挥,严厉督促各军,朱慈烺就无法全心全意的投入宣化之战,因为有吴牲在,所以朱慈烺完全不必忧心密云长城,一心应对宣化的建虏即可,此时朝中重臣,也只有吴牲能令他这么放心。

朱慈烺亲自赐酒,然后和吴牲进宫面圣。

内阁四臣周延儒,陈演,谢升,蒋德璟,兵部冯元飙,侍郎张凤翔,左都御史李邦华,太仆寺王家彦都到了,吴甡面圣,不止是接受崇祯帝的封赏和慰劳,更是要和诸位重臣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蓟州之东的长城,要如何防守?

大明规制,年三十封印,初四开印。

印,既是官印。

封印之后,各部彻底放假,衙门封闭,期间不会有圣旨,也不有内阁和六部的命令,各部按部就班即可,今日初五,各部开印,衙门开始有人上班,当然了,正式全轴转动,还等到正月十六之后。

而一个比较急切的问题立刻就摆在了各位重臣的面前。

建虏已经退去,那么原先到山海关,抚宁,玉田等地避难的百姓,要尽快的回乡,一来各城的承载能力和粮米已经到了极限,继续下去,会有发生粮食危急和瘟疫的可能;二来过年之后就是春耕,对华夏王朝来说,一年之中,再没有比春耕更重要的事情了,没有春耕,就没有来年,王朝的稳定就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现阶段的这种困难时期。

对于遣送百姓回乡准备春耕,朝廷上下意见一致,但对蓟州之东长城的防守,上下意见却是不同。

此次应对建虏入塞,太子放弃了蓟州以东所有的长城隘口,连遵化三营屯两个要地都放弃,疏散百姓,收缩兵力,坚壁清野,聚大军于蓟州,成功的截断了建虏的入塞之路,这和过去大明守军严守长城各处隘口,但却屡屡被建虏破关入塞,遵化和三营屯也难保的策略完全不同。这一来,一些原本就对严守长城,耗费钱粮无数,但却徒劳无功,而有所怀疑的官员纷纷找到了论点,于是他们提出,要以此战之胜为基础,加强蓟州到玉田的防线,至于蓟州以东的长城,朝廷不应该再倚仗为重点。

这其中,兵部张凤翔,内阁陈演,户部傅永淳,都倾向于弱化蓟州以东长城的防守,将省出的钱粮和兵力加固蓟州防线。

连崇祯帝都有点这意思。

要知道长城守御每年耗费钱粮无数,既然守不住,太子出其不意的放弃,反倒是为大明带来了胜利,既如此,蓟州东面的长城还有继续修缮和增兵的必要吗?

又或者说,建虏吃了这个闷亏,以后怕也不会大举从蓟州以东的长城隘口入关了,因为破了也没有用,前面还有蓟州防线呢。

但兵部尚书冯元飙反对,他认为,蓟州东面的长城不可弃,不止是因为那是连接山海关的通道,更因为方圆百里之内,尚有数十万的百姓,有长城,才有蓟州之东的安宁,因此长城沿线的防务经费不但不能减,反而应该持续加强。

“大司马说的本也没错,但钱从哪来,粮从哪来?蓟州东面的长城每年耗费国家钱粮五到六十万,但却无甚用处,何不缩减一半,将其另一半用到蓟州玉田防线呢?”户部傅永淳道。

这个问题,朱慈烺深思熟虑过。

虽然他是放弃长城,坚壁清野的提出者和践行者,但他并不认为长城一无是处,更不认为长城应该放弃,原因很简单,这一次是特例,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敌人来的太多,长城无法守御,但如果是小股敌人,长城足可以保护境内百姓不受境外游牧民族侵扰,也就是说,长城的功效,并没有失去,严守长城,令小股敌人不能越境,依然应该是现阶段大明边军遵守的准则。

因此他赞同兵部尚书冯元飙的意见。

不过崇祯帝并没有立刻做出决断。

今日吴牲归来,等于知兵的重臣全部回到朝中,崇祯帝顺势讨论这个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