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2/2页)

大学士卢靖原本想要出言劝阻,却被后头的吏部侍郎拉了一把提醒:“这是好事。”

皇帝走了,总要有人留下。这人选除了太子,还能有谁?

这对如今的山西而言,确实是好事。

卢靖很快便想明白了,也闭口不言。

于是朝廷上下罕见地达成了一致,隆丰帝前往南京的提议无一人反对,顺利施行。

四月末,隆丰帝携宠爱的妃嫔和皇子公主,在五万禁军的护卫之下,前往南京城。

太子殷承玉留下监国。

临走之时,隆丰帝到底不放心,将薛恕留了下来,命他统领四卫营两万兵马,名为协助太子护卫京师,实则是行监视之实。

队伍开拔之日,殷承玉至城门送行。

眼看着华盖队伍逐渐走远,殷承玉才露出个痛快的笑容来,对郑多宝道:“传孤令,召几位大学士入宫议事。”

山西饥疫拖延至今日,他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施展手脚。

包括卧病告假的虞首辅在内,五位阁老齐聚慈庆宫弘仁殿,共同商议山西赈灾一事。

前去核实灾情的官员已经折返,言山西灾情比孙耀所陈更加严重,长久下去,恐人丁将少泰半。并且山西疫病已有往周边的大名府等地等扩散之象。

如今国库还有盈余,户部调拨钱粮容易,但要保证钱粮都送到当地百姓手中,却是难事。

且山西巡抚周为善革职问罪,还需寻顶替之人。

但眼下的山西就是个烫手山芋,如邵添之流皆心怀鬼胎,既惦记着赈灾的钱粮,却又不想一肩担下山西这个重担。倒是也有虞淮安和卢靖这样心系百姓的臣子,可不是年纪太大就是过于文弱且经验不足。

之前在朝堂上吵过的问题,如今到了弘仁殿,又吵了一遍,仍然没什么结果。

殷承玉听了半晌,头疼地让人散了。

独自在弘仁殿呆了半晌,殷承玉召了薛恕过来。

“孤欲往山西一趟,你去安排。”

山西疫病关系整个大燕的命运,殷承玉思来想去,派谁去都不放心,唯有自己亲自去一趟。

朝中有外祖父坐镇,并不需要他太过担忧。

“山西疫病严重,殿下千金之躯,不宜冒险,”薛恕还没听完,便皱眉反对。

但殷承玉却并不是要听他的意见,他缓缓逼近他,按住他的唇:“孤召你来,并不是要听你的意见。给你一晚时间准备,明日一早出发。不必备马车,孤与你们一道骑马,轻车简从先往山西探查。其余赈灾人马随后到。”

要控制山西疫病,需得弄清楚山西疙瘩瘟爆发的始末,如此方能对症下药,尽快遏制。

薛恕劝说无果,只能依言去安排人马。

次日一早,殷承玉和三名年轻太医,在薛恕以及一百四卫营精兵的护送下,赶往山西太原府。

殷承玉说不用马车,便当真弃用马车,快马不停赶往山西。

三名太医骑术不精,便只能由兵士轮流带着。

一行人清晨出了望京城,直到深夜方才寻了背风处停留歇息。

为了节省时间,殷承玉并未让人搭帐篷,只生了几堆篝火,匆匆吃些干粮填饱肚子,便就地和衣休息。等天色微明,便要接着赶路。

薛恕见他皱着眉咬冷硬的干饼,将自己在火堆上烘烤得微热的水囊递给他:“就着温水好咽些。”

殷承玉接过,喝了一口,将粗硬的干饼咽下去,方才道:“你怎么不睡?”

薛恕摇头说睡不着。

又问:“殿下腿疼么?”

殷承玉迟疑一瞬,还是点头:“是有些酸疼,养尊处优久了,难免疏懒。”

其实不只是腿疼,颠簸了一日,浑身骨头都散了架一样的酸疼,精神也极疲惫。但那场大疫就像追在身后的猛虎,让他不能歇,也不敢歇。

身体疲惫到极致,精神却仍旧紧绷着,难以成眠。

“我替殿下按按?”薛恕说着,不等他回答。便席地坐下,拍了拍自己的腿,示意他将腿放上来。

殷承玉正犹豫,就听薛恕又道:“到太原府还有两三日的路程,若不好好缓解酸痛,后头两日,殿下恐怕得要臣带着。”

殷承玉闻言便不再迟疑,背靠着大石,脱掉了靴子,将腿放了上去。

薛恕垂眸,控制着力道替他按捏。

他身后正有一堆燃烧的篝火,火光勾勒出他的身形,面容却隐在夜色里,看不分明。

殷承玉看了他片刻,拿脚尖碰碰他的腿:“你怎么不痛?”

“臣是习武之人。”薛恕眉眼微抬,看他一眼。眼神晦暗。

殷承玉却是不太信,他倾身向前,抬手用力捏了捏他的腿,见他皱眉露出忍耐之色,便嗤了一声:“装模作样。”

随行的四卫营精兵也都日日操练,但赶路这么久仍然疲惫不堪。薛恕又不是铁打的,怎么会不痛不累?就是嘴硬罢了。

殷承玉乜他一眼,道:“不按了,替孤把靴子穿好,孤要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