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第2/3页)

也是因为这样,贺三明白,若是让贺家二老知道自己考取了秀才,他们的态度恐怕不会有丝毫改变,甚至还会变本加厉。

想到这里,贺三原本因为参加府试而雀跃不已的心也瞬间平息了下来,整个都如坠冰窟。

没错,现在一个童生试尚且如此艰难,日后又当如何?

府试尚且能够通过夫子的帮助拿到户籍,乡试、会试,哪一场考试不需要用到户籍?

到时候他又应该如何拿取?

贺三知道,如果想不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那么秀才,或许就是他这辈子的终点了。

温清霄原本因为贺三顺利参加府试而略微有些舒缓的神情,看到这里时,眉头又直接紧皱了起来。

连忙向后面翻了翻,想看了一看后面贺三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谁曾想一翻直接翻了个空,后面的内容,厉王府上的说书先生还没来得及整理呢。

反而是温清霄手中略微有些急迫的动作,惹来了顾砚书的注意。

“咳咳,”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温清霄连忙放下手中的话本子,开始找补起来,“这贺三的经历,当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贺三的确不容易。”

顾砚书回忆了一下前面的情节,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难得见到顾砚书一面,温清霄干脆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不知这说书先生这样的设定,有何寓意?”

有何寓意?

这个问题倒还真是问到顾砚书了。

这能有什么寓意?

无非是大男主升级流爽文惯用的先抑后扬的套路。

男主前期越惨,经历越曲折,越能体现出其功成名就之后的爽感,以及打脸炮灰时的快感。

但在看到温清霄这一张皎皎如月,霁月清风的面庞时,顾砚书又觉得这样的回答似乎显得过于肤浅。

思索了半晌,到底从脑子里面扒拉出来了一个够高大上的说法:

“大抵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吧?”

温清霄刚刚不

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随口一问,没想到居然会从顾砚书口中得到这样的回答。

当即神情一震,缓缓重复着顾砚书的这一句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温清霄这番模样,倒是让顾砚书意识到了。

这位霁月风光的温六公子,人生似乎也并非是一帆风顺。

年少成年,却突逢变故,仕途受阻,就连婚姻也遇到了波澜。

这么一看,孟子的这一番话,似乎也能够用在温清霄的身上?

抬眼,果然看到了温清霄大受震动的模样:

“殿下一番话,如雷贯耳,让温某受益匪浅,还请殿下受温某一拜……”

“别别别!”

有了前面受大礼的经验,现在温清霄一动,顾砚书便知道他想要做什么了,连忙伸手阻止。

好在温清霄坐在轮椅之上,行动并不十分便利,顾砚书这一拦,刚好阻止了他的动作。

见温清霄张口语言,顾砚书想也不想便直接开口:

“那话可不是我说的,我可没那么高的思想觉悟!”

“那是……”没想到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温清霄略微有些愣神。

温清霄自认为博览群书。

不仅是天齐,就连其他国家的书籍也略微有所涉及。

在此之前,温清霄却从未见过或是听过这一句令人振聋发聩之言。

“是一位名为孟轲的老先生说的,人称孟子。”

“不知这位孟老先生,现在何处?”

温清霄现在已经顾不上《一代名相》的后续了,一心想要见一见这位没姓孟的老先生。

能够说出那样的话,想来这位孟老先生的学问不低。

不知自己是否能够入孟老先生之眼?

若是不能,是否应当请求老师一同与孟老先生见面?

就在温清霄心中盘算之时,却听到了顾砚书的回答:

“那位孟老先生啊……已经不在了。”

说这话时,顾砚书的脸上也浮现出了一丝怀念。

这天齐虽然有许许多多与华夏历史上的国家相似的地方,但也不能掩藏这已经是完完全全的两个时空的事实。

如同曾经那些让大家耳熟能详

,留下了不少千年名言的文学大家们,在天齐的历史中,却没有丝毫迹象。

温清霄虽然不明白顾砚书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似怀念,似感慨,又似乎是在追忆着什么的神情。

但却能够看出,此时的顾砚书,整个人都透着一股让人摸不着、抓不透的缥缈感。

当即心中一跳,也顾不上遗憾孟老先生已经不在人世这件事了:

“即使孟老先生已然仙逝,但老人家在天之灵,若是知道有殿下这般怀念之人,想来也不会再有遗憾,殿下不必过于神伤。”

“你说得对,不必过于神伤。”

顾砚书也不是一个喜欢悲秋伤月之人。

虽然在念及华夏时,心中有所感慨,那到底是顾砚书出生长大,接受教育之地。

但经历了末世,顾砚书也比谁都明白,珍惜眼下,珍惜眼前之人的道理,很快便收拾好了心情。

察觉到顾砚书的神态变化,温清霄直接冲顾砚书拱了拱手:

“孟老先生那句话,温某十分喜欢,不知可否摘抄进温某的随笔之中?”

温清霄有一随笔,顾砚书也知道。

里面杂七杂八记录了许多内容。

有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有灵感或是感情涌上心头之时,随笔所创的诗词或是文章。

顾砚书想也不想便点了点头:

“自是可以的,如同温六公子所说,若是孟老先生在天之灵,知道自己的思想能引起旁人共鸣,想来也会感到欣慰。”

说这话时,顾砚书的心中也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天齐与华夏有诸多类似的地方,就连思想上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华夏人人耳熟能详的孔孟之道,应当也能用以天齐启蒙。

届时让孔孟之名响彻天齐,也并非不可。

这件事,他应当是做不了,但眼下不正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想着,顾砚书便不由抬眼看了看正在低头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写进自己随笔的温清霄。

转眼又看到了桌上第一期日报的样刊以及温清霄的工作报告,最终还是将心中的这个想法向下压了压:

日报马上便要发行,恰好是最为忙碌的时候,温清霄应当也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做这件事。

还是等到日报

之事步入正轨之后,再与温清霄商议也不迟。

那边,恰好写到“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温清霄,只觉得脊背突然蔓延上了一股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