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第4/5页)

“……”

这时候,四阿哥从花架后面绕出来,手里拿了把修建枝叶的剪刀:“你以为谁都跟你小时候似的,只要有点心糖果,让你干什么都可以。”

胤祐又从荷包里倒了一把糖果出来,芝麻、花生、核桃,各种口味。又抓了一把松子和榛子,碰到十三阿哥跟前:“小十三,说,你最喜欢谁?”

“我……”

十三阿哥看看胤祐又转头看向四阿哥,一脸为难的样子可把他七哥萌死了。

“算了算了,我也不好勉强你,我知道你喜欢四哥,我就是给你看看。”

四阿哥无奈的笑着摇头:“一会儿他哭给你看。”

胤祐最终还是把所有的糖果和坚果都给了弟弟,站起来伸了个懒腰,忽然又站直了身体,拿手比划了一下,随即惊讶道:“哥哥!”

“嗯?”四阿哥抬起头来,“怎么了?”

“你瞧,我就只比你矮了这么一点,说不定明年我就比你还高了。”

他还有三个多月才满十二岁,四阿哥都已经十四岁了,正是一个男孩子身量疯长的年纪。

可是,胤祐这么一说,四阿哥特意看了看,确实,他好像并不比自己爱多少。

胤祐皱起眉头回忆了一下:“我好像,比五哥还要高一些了。”

他小时候不爱长个,一直是兄弟几个里面最矮的,甚至还没有比他小几个月的八阿哥高。以至于他长到了四五岁,还能在父母和哥哥怀里撒娇,心安理得的要抱抱。

也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他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两条腿特别酸痛,尤其一到春天,有时候疼得没法好好睡觉。

但也正是这一段时期,身高窜得很快。

不知不觉,他现在已经赶超了十多年来一直在身高上遥遥领先的五阿哥。

四阿哥拍了拍弟弟的肩膀:“长大了。”

胤祐颇有些扬眉吐气:“我得找他比比看。”

四阿哥皱眉,刚夸他一句长大了,又干出这么幼稚的事情来:“现在?”

胤祐笑道:“我倒是想,不过他应该在太后那里,我就不去了,改日吧。”

他拉着哥哥的手往屋里走:“好久不下棋,手有些痒了,哥哥陪我下两局。”

他拉着四阿哥往屋里走,忽然又想起什么,转过身来拉起十三阿哥的手:“走,七哥教你下棋。”

三个人走进屋子,胤祐蹬掉靴子坐在炕上,把苏培盛当自己近侍使唤:“苏公公,上茶!”

七阿哥跟个姑娘一样,喜欢酸酸甜甜的口味。不是梅子就是山楂,不加冰糖就加蜂蜜。

苏培盛早就摸透了他的喜好,端上来的茶一定是他喜欢的。

胤祐拍了拍自己身旁的空地儿:“小十三,过来!”

十三阿哥依言坐在他旁边,胤祐问他:“你说,七哥和四哥,谁会赢?”

十三阿哥想也不想就答道:“四哥。”

四哥是他到上书房读书之后最亲近的人,叫他读书习字做算术,耐心而细致,十三阿哥最崇拜的就是四哥,谁来了都不好使。

胤祐捏捏他的脸:“那行,你看好了。”

几盘棋下下来,天已经快黑了,虽说两个人各有输赢,但四阿哥明显感觉得到,现在是弟弟让着自己了。

他一个成天学习领兵打仗的人,琢磨的就是如何给对手做扣,引人家往圈套里钻,走一步看十步,记忆力好,大局观强,跟他对弈,少输当赢。

胤祐又转过头去问十三阿哥:“小十三,我和你四哥谁更厉害?”

“……”

十三阿哥咬着下唇不肯说话,虽然他心里已经承认七哥厉害,但也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他就不想在四哥面前承认别人更厉害。

胤祐这个社交达人,这么多年来就没有他搞不定兄弟姐妹,就算不是它的兄弟姐妹,他也三言两语就能与人拉近距离。

在十三阿哥这里,头一次发现,竟然有他七阿哥不能征服的兄弟!

天色已晚,胤祐无奈只能先回去,总结一下经验,改日再战。

回到宫里,胤祐的生活依旧如常,寅时起床跟着傅先生练剑,到了卯时换身衣服,跟着张勇学习兵法,下午再跟着傅先生读书,诸子百家,礼、乐、射、御、书、数,什么都学。

胤祐还专程拿出曹寅给他的那一部分《长生殿》和傅先生一起看,戏本上除了长此,也标明了唱曲。

曲子选材范围很广,除了昆山腔,也有一部分其他剧种,南调北调都有,有些部分傅先生甚至还能唱几句。

胤祐听着有意思,也跟着哼唱。

这种闲书他也只敢拿到傅先生跟前,师徒俩一起欣赏,万不敢被上书房的师傅发现,这要是被他阿玛知道了,估计能让人拿棍子把他打得皮开肉绽。

自从两年前的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在清军这里全身而退,但回去之后却发现老巢被侄子洗劫一空,更倒霉的是,疟疾在他的军队中爆发,死了数千人。

而后他主动向大清认罪立誓,又上书请降。回到他的莫西蒙古,安安心心夹着尾巴做人。

朝中大臣都以为噶尔丹这次是真的臣服于大清,但康熙却不这么认为。噶尔丹已经不年轻了,南犯中原的梦想没能实现,他一定贼心不死,还会再犯。

于是,康熙重新调整了北疆的兵力部署,加强各边境重镇的守备力量,将逃往漠南的喀尔喀蒙古编为37旗,与内蒙古49旗同列,又在内地与漠北之间设立蒙古驿站,在八旗兵中组建火器营。

这天,胤祐被康熙招去南书房,到的时候,康熙正在里面和工部尚书以及诸位议政大臣议事。

没过一会儿,太子也来了,兄弟俩交谈几句才知道,原来里面正在讨论修路的事宜。

康熙是个警惕性非常高的人,他从来不相信噶尔丹是真心实意投降大清,一日没能生擒,他一日不会安心。

修路,修的就是西行的道路。

巧的是,这些年来用烧制水泥的方式修筑的黄河堤坝,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决堤,足以见得混凝土的确比生土要坚固许多。

经过几年的研究,现在地方已经对烧制水泥得心应手,戴梓也被康熙调回养心殿继续研制火器,加紧训练。【百度百科】

既然如此,那就用水泥来修筑西征的路线。

其实这一仗能不能打起来,什么时候打,还尚未可知。但胤祐很是佩服阿玛的魄力,全方位的未雨绸缪,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处理完政务,康熙把两个儿子召入南书房,也没再提修路的事。而是让他俩各写两幅字来瞧瞧。

胤祐今天给他阿玛和太子哥哥展示了一些新技能,写了一副隶书,寥寥数笔,勾勒一幅山水。

康熙反反复复的拿在手里看,喜欢得不得了,最后给了他句评价:“正经的圣贤书不好好读,诗词书画你倒是样样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