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2/5页)

小厮在帘子外问道:“老爷,是直接去畅春园吗?”

“不!”曹寅拦住他,“先回府。”

纳兰惊讶道:“这是做什么?都这么晚了,还不赶紧回去。”

“反正已经晚了,不忙。”

回到曹家府邸,曹寅把两人带进自己的书房,又命人找来一口大箱子,亲自在书架上翻找一通,一件一件往箱子里放。

纳兰拉着胤祐站在一旁,看着他把书籍字画放进去,还小声对胤祐说道:“宋朝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宋朝赵孟奎《分门纂类唐歌诗》100卷、魏超鹤山《毛诗要义》、《攻媿先生文集》……这些都是曝书亭的藏书,他全抄有副本。你瞧这人,对自己有多狠……”【百度百科】

胤祐问:“曝书亭?”

“竹垞的故居。”

“我知道,我见过他。”

竹垞其人胤祐是知道的,和陈维崧、纳兰成德齐名的朱彝尊。他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纂修《明史》,入值南书房,后来因为私自誊抄宫内藏书,被康熙革职。

曹寅又从书架上面一层拿了一叠装订好的书本下来,纳兰探头一看:“这些是他自己的手稿,有他这些年做的诗词文章,还有他写的戏。”

曹寅书装了满满一箱子,又叫进来两名家丁,吩咐道:“抬上马车。”

他这才掸掉衣服上的灰尘,拍了拍手去拉胤祐:“行了,咱们走吧。”

胤祐惊讶的张大了嘴:“这这……都是给我的?”

“嗯,”曹寅拉着他往外走,“够你看上好长一阵,你刚说想看《长生殿》的唱词,里面有一部分,另一部分我得找昉思抄了给你送去。”

胤祐知道,曹寅和纳兰都是爱书之人,以校勘、购书为乐事,家里藏书丰富。

纳兰给他做了这么些年的从学师傅,时常拿些书来让他读,曹寅更不必说,在他还没有读书识字的时候就告诉他“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他收了他们的书,从不敢懈怠,每一本都认真读过,甚至能背下来。

时辰实在太晚了,畅春园在西郊,路途可不近。曹寅便没让纳兰跟着,自己把胤祐送了回去。

哪知道他们刚到宫门口,康熙竟然派人在那里等着。

顾问行上前说道:“七阿哥赶紧回去歇着吧,皇上在清溪书屋,说是让您送七阿哥回来的时候过去一趟。”

曹寅当即冷汗就下来了,幸好连夜赶回来了,没有侥幸留七阿哥在家里住一晚。

康熙二话不说先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顿,问他知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要是胆敢把他儿子弄丢了,砍了他的脑袋都不够。

曹寅跪在地上让他骂,骂够了他也就闭嘴了。还不是要把人拽起来,陪他商讨事情。

大约过了一个月,曹寅最后一次进宫,又给胤祐拿来了好些东西,说是李熹让他转交的。

胤祐打开来,里面是好几身衣服鞋子,还有一些香囊、荷包、手帕等等物品。

据曹寅说,那是他的熹姑姑熬了好几个晚上赶出来的,衣服从大到小,粗略估计,最大的一件能让胤祐穿到十五六岁。

曹寅笑着说:“就连你成婚时候穿的喜服,她都恨不得给你做好,不过被我拦下了。”

胤祐拿着东西,一时间百感交集,心里好像有很多话想说,张了张嘴,却又不知该说什么。

最后,他向曹寅伸出手:“抱抱~”

曹寅失笑:“你都是个半大小伙子了,还撒娇要抱抱,我可抱不动你了。”

胤祐白了他一眼:“谁要抱你,我是说……让你替熹姑姑抱抱我。”

曹寅走上前,将他搂进怀里,说了句十分大逆不道的话:“有时候真觉得你就是我儿子。”

胤祐说:“你想都别想,我阿玛不会同意的。”

曹寅颇有深意的笑了笑:“那倒未必。”

“什么?”

“没什么。”曹寅把他的头按在自己胸口,“你好好读书,他日再见,我可要考你。”

“知道了,你送的书,我没一本都背下来。”

曹寅笑道:“那倒不必,太多了。”

“对我来说小意思。”

曹寅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写两幅字赏赐给我吧。”

“写什么?”胤祐笑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去什么阳关,我去江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曹寅无奈的摇了摇头:“算了,可惜了你那一手漂亮的颜体。”

胤祐推开他,转身去了书桌后面,复又抬起头来,笑道:“曹织造,研墨。”

曹织造还没上任,七阿哥这就先使唤上了。曹寅赶紧过去给他铺纸研墨。

胤祐提笔写道:“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写完他又把纸放到一旁,另取一张,又写道:“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胤祐放下笔,拉起曹寅往外跑,出了承露轩,来到湖边的柳树下。

他毕竟也就十一二岁的年纪,身量不够,只能垫着脚,折下一枝新柳:“古人都说折柳送别,反正你也不是去塞外,我也不会吹笛。”

他把手里的柳枝递过去:“好好照顾我的熹姑姑,回京述职一定记得来看我。”

后来,胤祐去集凤轩看望皇贵妃,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额娘:“子清送了我一大箱子的书,熹姑姑给我做了好多衣服鞋子,荷包还有香囊,手帕。”

说着,他还真的拿出一条手帕,展示在皇贵妃跟前。那上面一针一线绣的都是些寓意吉祥的图案,手帕一角还绣了个“七”字。

他又翻开随身带的一本书,扉页印着“千山曹氏家藏”。

“儿子,”皇贵妃握着他的手,“我觉得你进步很大。”

“因为没有哭鼻子吗?”

皇贵妃摇了摇头:“因为你学会了坦然的面对离别。”

“没有离别,哪里来重逢。我也想有一天见了他们能笑着说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不知为何,听到儿子说出这句话,皇贵妃总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还记得你小时候吗?”

“记得。”

皇贵妃一巴掌拍在他的手背上:“我还没说什么事,你就说记得。”

胤祐摊了摊手:“记性好,没办法。”

皇贵妃不理他,继续说道:“你小时候,不知道怎么了,总不愿意读书,我和你阿玛为这事担心了好一阵。”

胤祐嘿嘿的笑:“担心我长大了是个不学无术的傻子。”

“没想到,你还没长大就已经文武双全。”

胤祐摆了摆手,又开始谦虚起来:“这才哪儿跟哪儿,以后我可是要当大将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