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搞事情(第4/5页)

莫少珩带着人回到镇北王府,宫里传旨的公公也刚好到。

“圣人浩德,德佑天下,今有镇北王府世子偶经北海……”

这是他发现新的制盐之法,朝廷的封赏下来了,他也不意外,只是没想到这么快,甚至就在当天,可见圣人对此事的重视。

“即日,晋升国子监文学博士,教导万方……”

“赐,殿上谏议郎之职。”

莫少珩仔细听着,由四门助教升了文学博士,他这四门助教事实上也就当了一天,升得蛮快。

这其实也就是个教书育人的官职,于北凉朝廷的影响并不大。

关键在后面,四品的殿上谏议郎,四品的官衔不算低了。。

谏议郎的数量其实很多,但能上金殿的却不多。

也就是说,他以后有了在朝廷上发声的机会了。

看似简单,但到了关键时候却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比如他现在,虽然是镇北王府的世子,但想要面圣,呵,可没那么简单。

北凉有镇北,镇南,镇东,镇西四大拥有军权的王府,当然镇北王府现在的军权可以忽略不计,再加上各种各样皇室王爷的府邸,各府的世子那数目简直数都不数不过来,哪怕是世子,也没有说一声想见圣人就能见得到的。

就像他以前都被养在宫里的时候,一天跟着各位皇子厮混,不也没见着圣人的面。

谏议郎录属于谏议院,顶头上司刚好是莫少珩的老师上议大夫范寇。

只是上次他给他的老师挖了一个坑之后,范寇定是会给他一些特殊待遇的。

贵族任职谏议郎一向是一个十分微妙的事情,它就像在向所有人告示,从今以后,你已经在圣人眼皮子底下了,要么平步青云,要么泯灭于众。

能得到圣人的关注,在北凉下至寒门上至贵族,哪一个不羡慕着。

传旨的老宫人道,“世子当真是洪福齐天。”

谁能想到,出去游山玩水都能震动北凉。

老宫人是长久侍奉在陛下身边的,不由得打趣了一句,“老奴替陛下传旨,还从来没有同一个府邸来得这么勤的。”

莫少珩也笑了,焉知祸福啊。

这么长时间没回来,自然要去看看祖母和永安夫人。

这一去,倒是见到了一个不算意外的意外。

祖母被人扶着,竟然能自己行走了。

莫少珩离开的时候,就给祖母换了一个调理的药方,煎熬起来倒也不麻烦。

现在看来,开始见效了。

永安夫人也高兴得满脸都是笑容,“看这凉京的人以后还敢不敢说三道四。”

祖母斥了一句,“别让外人听了去,不然还以为我们镇北王府携功自重。”

古时候就是这样,再大的功劳你都得谦虚感恩的承接天恩,哪有说三道四的权力。

不过心里也在想,要是凉京的百姓都吃上了便宜又好的盐,还在背后诋毁人,怕真是没脸没皮到了极点。

盐比莫少珩献丝绸或献棉的影响还大,毕竟丝绸和棉暂时看不到效果,而盐立竿见影,影响的还是所有百姓的民生,最贴近生活。

煮海熬波,一但开始,盐就能很快的大量生产。

……

第二日。

关于莫少珩无意间发现新盐工艺的消息已经开始传了起来。

不过具体的的内容却不知道,一时间也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

莫少珩今日是要上朝的。

像他这样不大不小的谏议郎,只需要上一周一次的大朝会,小朝会就没他的事了。

穿上谏议郎的官服,看上去还有模有样。

标准的一个英俊的北凉官员。

南一在旁边嘀咕,“少师怎么穿什么衣服都好看,我以前以为丝绸好,没想到少师穿这样的衣服也不差。”

莫少珩一笑。

布料的确分好坏,但穿得好不好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说了一句,“我今日要去上朝,你是在家练琴还是去乌衣巷看比赛?”

南一:“我带着琴去乌衣巷,边练琴边看比赛。”

莫少珩点了点头,吩咐了一声出门多带些鹰卫。

南一身份特殊,走到哪都得有大量的人护卫着。

今日上朝,莫少珩专门早了一些,也算一个新晋官员的礼貌。

他很谦逊的,真的。

一身官袍,抱琴站在殿外。

陆陆续续来的官员不免都多看了一眼。

当真是一幅独特的风景。

莫少珩本是想打个招呼的,但环视一圈,除了燕王赵棣,他的老师范寇,还有几个前几次在殿上找过他麻烦的,其他都不认识。

这官当得,同朝的同僚都不认识几个,人际关系也太差了一点。

也不好唐突上前,干脆跑去范寇那见礼。

范寇也不好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问了一句,“听说你带着我那孙儿范慎逃课?”

莫少珩:“……”

一针就见血。

莫少珩赶紧冠冕堂皇了两句,逃了。

然后跑去找燕王。

赵棣好啊,虽然话少,但他不怼人不是。

莫少珩偷偷地问,“圣人给我升了官,你那里有什么奖励没有?”

新制盐工艺虽然是莫少珩发现的,但赵棣也功不可没。

赵棣答道,“贩盐。”

莫少珩眼睛都亮了,负责替朝廷卖官盐?

这个好,莫少珩接口就道,“在我乌衣巷安排一个官盐铺子。”

赵棣看向莫少珩,这是明目张胆地让他以公济私?

莫少珩脸不红气不喘,“除了东市西市,现在就我那人流最多。”

人人都需要的盐,当然是设置在人多的地方。

官盐铺子是有限的,其他人又不许私卖盐,所以一个盐铺子负责好大一片区域,这样的话就不愁没人进他的乌衣巷,除非他们非得跑特别远的盐铺子去买。

莫少珩本以为还得磨一磨,没想到赵棣直接“恩”了一声。

莫少珩一愣,赵棣也挺好说话的嘛。

这时已经有通传的公公前来宣诸官入殿了。

今日朝议,无外乎还是围绕水利,盐,洵州,还有一些其他问题。

运河修建在莫少珩离开的这大半个月已经开始了。

所谓开始,并不是说已经开始修了,而是开始招工了。

今日是大朝会,负责运河修建的赵岚需要述职。

赵岚上前,“禀圣人,工部已经在拟定修建的章程和计算费用,礼部已经准备好祭天仪式,户部……户部的招工也正在正常进行中……”

这样大的事情,他自然不敢怠慢,兢兢业业,不敢出半点差错。

但在说到户部招工的时候却犹豫了一下。

户部尚书看了一眼赵岚,眉头皱了起来。

有以工代赈,又有免税制,的确也招到了一部分。

但远远不够,而且据他所知,问题还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