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小孩不见了(第2/3页)

“大姐,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跟你一样的棒。”

“大姐,我最最喜欢你了,你也最最喜欢我,好不好?”

宁嫣眼中闪过一丝笑意,“那爸爸呢?不是你最最喜欢的?”

宁四皱起小鼻子,一脸的为难,他很爱爸爸的。

宁三故意逗他,“小四,妈妈呢?”

宁四眼珠转了几转,“都并排第一。”

宁二摸摸弟弟的脑袋,笑的像狼外婆,“不行哦,必须分出高下。”

宁四要哭了,可怜兮兮的看着妈妈。

杨柳心一软,“好了,你们都别欺负小四。”

宁嫣忽然想起一事,摸出十块钱,“妈,这个月的家用。”

她比一般人都要忙,身兼数职,但拿的是一份工资。

为了补偿她,几个厂子的员工福利她都有,就是说,她可以同时拿三份。

像豆制品啊,糖啊,酱油啊,都不用买。

杨柳没有拒绝,儿女们有这一份心就很好。

除了平时开销,给老宁那边寄东西,其实花不了多少钱。

她将钱存起来,留着给儿女们婚嫁用,小嫣过完年就十八的大姑娘了,给她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让她在婆家风风光光的。

“小嫣,你跟严凛同志怎么样了?要不,带来给我见见?”

宁嫣一点都不着急,“过完年再说吧,我们现在都很忙。”

宁三撇了撇小嘴,“妈,大姐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候,你就不要拖她后腿。”

“对呀,干吗急着嫁人呀。”宁四也不怎么乐意,那个哥哥凶凶的,不好。

拖后腿?杨柳有点懵逼,她没干什么呀。“小嫣快十八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宁二最不喜欢听这些,“这都什么年代了,妈,你就不要瞎操心,大姐是顶绝聪明的人,心里有数。”

杨柳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这群破孩子。

时光飞逝,糖厂的发展很平稳,生产多少就能卖掉多少,还供不应求。

除了军队各单位消耗的,还能借助勤丰大队原有的销售渠道,卖到脱销。

宁嫣除了安排继续种甜高粱,还绞尽脑汁解决原材料的问题。

按理说,甘蔗是最好的原材料,但生长在南方热带地区,但运到北方的费用太高,成本上去了,实在不划算。

她想了个办法,让属下去附近找盐碱地,通常这种都种不了粮食,只能荒废。

找到后就谈合作,他们愿意教导别人怎么种甜菜和甜高粱,还提供种子,出产后卖给他们糖厂。

本来就是废地,如果能种点东西提高收入,谁不愿意呀?求都求不到的好事。

就这样跟附近村民签了合同,宁嫣从种地的军嫂中挑出一批,冠以技术员的名号,去指导那些人怎么种植。

她承诺,谁教的好,年底有丰厚的奖金,根据业绩来。

大家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踊跃参加。

严凛一天训练下来,浑身疲惫,但一摸上电话立马精神抖擞。

他在电话里跟宁嫣聊了几分钟,才依依不舍的挂断电话。

每天都想跟她说说话,否则睡不着。

他是单身汉,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吃,拿着碗打了一份饭,随意挑了一个位置坐下来吃饭。

冯浩看到他,立马跑了过来,“严副团长,你对象真是了不得。”

严凛挟了一块鱼肉,抬眸看他,“怎么了?”

冯浩笑的开心极了,“180人都有了去处,大家今年能过个好年,这全是宁嫣同志的功劳。”

最起码,过年时有钱做件棉衣,舍得割一斤肉。

这才多久啊,宁嫣就将难题解决了。

“挺好。”严凛神色淡淡的。

冯浩昨天特意去调查了一下,走访了各个家庭,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些许的提高。

像老张家,几个孩子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只能轮流出门,现在嘛,添了几件新衣服。

像老林家,平时天天吃红薯,月底还得借粮,昨晚看到他们吃三合面馒头了。

看到这些,他格外的高兴。“不过,有人对她有点怨言呀。”

严凛眉头一皱,“怎么回事?”

冯浩哈哈大笑,“以前是嫌妻子天天待在家里无事生非,就知道跟邻居吵架,现在嘛,整天不着家,比他们还忙。”

军嫂们个个风风火火,为了赚钱大业忙着呢。

严凛挑了挑眉,“那他们是想回到过去?我可以跟宁嫣说一声。”

冯浩做了个求饶的动作,“开玩笑的,其实大家心里特别高兴,想请宁嫣同志跟我们一起过新年,当面谢谢她。”

严凛心里一动,“我要问问她。”

“应该的。”冯浩是亲眼看着宁嫣一步步走过来的,很是佩服。“听说她那糖厂忙的不行,有意扩大生产车间?”

严凛每天都跟宁嫣通话,偶尔休假就约着出去玩,对她工作上的事情有所了解。

“就算要扩大,也得等明年了。”

“那是不是又能解决一批了?”冯浩有些惊喜,“像陈大叔王大娘这些人种种地还是行的,像老林家的大闺女也不读书了,待在家里也不是事呀……”

那些是军嫂,军人的配偶优先考虑,而这些是军属,军人的父母,年纪也不是很大,五六十岁的还能干活的。

十五六岁的孩子不读书,能干什么?

他巴拉巴拉说个不停,严凛揉了揉眉心,好吵,“你让我安静的吃顿饭吧。”

冯浩乐呵呵的道,“那就全拜托你了,你长的这么好看,你行的。”

严凛:……什么玩意,当他是小白脸?

刚吃完饭,他就听到一声,“严副团长,您的电话。”

严凛匆匆走进办公室,接起电话,“我是严凛,哪位?”

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他的脸色渐渐沉了下去,“我知道了。”

天气说冷就冷,气温骤降,大家纷纷穿上了新棉衣,相互调侃着对方的衣服没有自己的好看。

想想去年,穿的都是结块的旧棉衣,冻的嘴唇发紫,都不敢出门。

杨柳当家,这些琐碎的事她最有经验,给一家五口人都做了新棉衣,还给丈夫寄去了保暖物品和食物。

宁四一大早就穿着新棉衣出门找小伙伴们玩了,嗯,应该是显摆吹嘘一下新衣服。

宁嫣一早就去了糖厂,中饭回家吃,宁三已经炒好了一锅什锦炒饭,一进门就闻到香喷喷的食物。

“大姐,妈还没有回来,小弟和二哥在实验屋呢,你先吃。”

她还在公社上中学,只上半天课,明年就可以转回大队新建的中学。

大家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很是重视,小学推倒重建,还申请了办中学。

村里的孩子只要读到中学毕业,就能进入大队办的厂。

这话一传出去,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是铆足了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