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2/3页)

她是准备盖两间新屋,那也不能只盖新屋。因此,她决定趁着这个机会,顺便也将其他旧屋子修缮一遍。尤其是后院的猪圈,已经盖了几十年了,猪不像人那么爱惜东西,有几处都已经损坏了,只能用别的东西遮盖一下。机会难得,大伯娘打算把猪圈也给翻新一下。

石家那几人跟着大伯娘仔细的看了一圈,确定了要盖新屋的位置大小,当然还有具体的要求,像是要石墙瓦屋还是砖瓦房,或者不用瓦片,直接用稻草顶,那样能省下不少钱。

再就是像门窗啊,里头的柱子啊,要不要再打两件新的家舍,屋里是打一张床,还是搭个土炕等等,都是需要仔细商量的。

他们这一带地处南北交界处,有人睡床也有人习惯了炕。区分床和炕的,倒不是什么生活习惯,而是要看家里的经济条件和具体的人口。

一般来说,有钱且人口不多的都用床,而要是家里人特别多,兄弟七八个的那种,盘个土炕是再方便不过的。

大伯娘说得仔细,对方也记得仔细。

石家一行人中为首的那个,拿了个小本子,又用炭条在上面边写边画着。等说完了要盖的两间新屋的具体情况后,大伯娘又详细的讲述了修缮、翻新的部分,着重强调了后院的猪圈。

人家在忙活呢,江母当然不会挤上去插队,但她身边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老姐妹,却是纷纷向她提出各种建议来。

这个说,你家得盖三间屋,没的说大郎两口子住着两间东屋,却只给二郎两口子一间屋的,当娘的怎么能那么偏心呢?

那个说,三郎也不小了,一样都是当娘的,看人家丰收她娘多着急呢,你也该给三郎寻摸起来了。

还有人提到了虎头,那可是长孙啊!不得早早的打算起来了?

江母仿佛被人架在火上烤一般,很想跟她们大吵一架,但人家句句都在理,还是为她考虑的,她就算再泼辣,也不能直接跟这么多人怼起来。

等大伯娘那边,把猪圈的事儿也都说清楚并且带看过了,石家的人终于过来跟她搭话了。

大伯娘还纳闷呢:“弟妹啊,你先前不是说,盖新屋的事情要缓缓吗?我看二郎媳妇也不是那种会挑剔屋子的人,咋了?还是三郎的亲事有着落了?”

她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旁边的大堂嫂差点儿没急得上房:“啥?三郎的亲事说好了?说的是哪家的姑娘?哎哟,我的丰收哟,你比三郎还大了半岁,你咋就没娶着媳妇呢!”

这年头,当侄儿的年纪比叔叔大的事儿,时有发生。像丰收比三郎大半岁还算寻常的,有些大家族里,长房的长孙比后头几房的儿子大个十几二十岁的都有!

江母黑着脸纠结:“没给三郎说亲!二郎今年才刚成亲呢,我急啥?盖新屋是本来就打算好的,不过还是先紧着大嫂你。我寻思着,等秋收过后,再盖屋。也盖两间,东西屋各添一间。”

石家的人问:“那要现在去看吗?还是索性等等?”

“都行……不然这样吧,等你们来这儿盖屋子了,再去我那儿看。索性我那会儿也是要过来帮忙的。对吧大嫂?饭食总是要准备的。”

大伯娘点头:“我跟二郎媳妇说好了,叫她帮我做点儿下饭菜。这两日我就把东西给你送过去。”

几人又说了一些话,很快就定下了正式开工的日子。

因为大伯娘是早有准备的,日子也是找人算好的,她着急大孙子的亲事,因此只拣了个离得最近的好日子,约好时间后,石家的人就走了。

没热闹看了,其他人也就四下散去了。

江母可算是有地方发牢骚了:“桂花那老东西又犯浑了!别人不知道,她还不知道吗?为了给桂枝看病抓药,我把攒下来盖屋子的钱全花了!虎头又提早了一年去上学,我哪来的钱盖新屋啊?气死我了!”

“我就说呢……”

“那我也不能说我家穷了,没钱了,盖不起新屋了。那不是白叫人笑话了去?再看看吧,离秋收还有好久呢,保不准大郎找到了大方的主家,好好干上几个月,不就有盖新屋的钱了?”

见状,大伯娘也不劝她了,只附和了两句,把人给送走了。

又两日后,大房那边陆续的送来了一些食材,有常见的白菜萝卜,也有能当主食的土豆地瓜,还有不少干辣椒、粗盐巴等调料。

赵桂枝和幼娘一起整理了这些东西。

薛氏也想帮忙,却被拒绝了,最后只能坐在檐下,做起了针线活儿。

其实,赵桂枝依稀记得,孕妇好像要注意用眼问题。但毕竟年代不一样了,像薛氏这样,怀孕之后就不用再干活的乡下妇人都很少见了,要是真的什么事儿都不做,就不太现实了。

再说针线活儿也是有区别的,像刺绣对眼睛的伤害就很大,可若是只做些小衣裳什么的,应该问题不大。

赵桂枝还记得二郎告诉她,薛氏先前掉过孩子的事情,琢磨着回头认真想一想,看还能回忆起什么有用的知识来。

唉,每到这个时候,她就开始想念她亲爱的母上大人。

她妈才是全能型人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道孕妇该吃啥。

幼娘见她面上闪过一丝落寞,忍不住问:“二嫂你咋了?看起来不太高兴的样子。”

赵桂枝随口道:“我想我娘了……唉,算了,不管了,人还是要往前看的,先把日子过顺再说吧。”

这下,幼娘不敢吭声了。

上次陈屠夫过来时,简单的提过几句,虽然不够详细,却也让江家人明白了,赵桂枝真正的血缘亲人只剩下虞三娘这个小姨了。那她娘显然是不在这个世上了……

贸然提及了赵桂枝的伤心事儿,幼娘又是心虚又是愧疚,接下来她干活是愈发利索了,好似浑身的劲儿都使不完,仿佛借此能够安慰到赵桂枝。

赵桂枝:……

老妹儿啊,大可不必。

给大房那边忙活下饭菜的事儿,就花掉了五天时间。这五天里,赵桂枝和幼娘又是洗涮又是削皮切块,还要调配酱料,将食材一一封存到坛子等等。

忙到后面,赵桂枝觉得自己身上都是一股子腌菜的味道。

她觉得不能再这样了。

本来,按照原定的计划,是先把大伯娘将需要的下饭菜准备好,剩下的食材还可以给自己做。但赵桂枝乏了,倦了,决定给自己换个活儿。

“我今年都不想吃腌菜了!”赵桂枝看着丰收和满仓一趟趟的搬东西,因为这些并不是立刻就要吃的,哪怕还没入味也无所谓,反正等他们开工时,肯定是腌入味了。

……她自己都差点儿腌入味儿了!

在粮仓里转了一圈,赵桂枝把注意打到了大伯娘拿来却并未使用过的土豆和地瓜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