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章、自知之明(第2/2页)

聚拢来看热闹的人越多,证明赵和开科举之事的影响越大,这原本是件好事。但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都在这里,若真出了什么意外,护国公朝廷只怕会贻笑大方、威风扫地了。虽然在有些人看来,这无关痛痒、不伤皮毛,但封清却很清楚,这对赵和和他一意推行的维新将是一个槛。

连这个槛都无法迈过去,莫说会引来敌人的嘲笑轻视,便是赵和的追随者们心中,也会生出不安、怀疑。毕竟绝大多数追随赵和的人,未必是真正理解他的主张,只不过是因为觉得他可能成事,所以才附身麾下以图富贵罢了。

甚至封清自己,便是如此。

在封清看来,赵和有些举措都没有必要。比如说以护国公过渡之事,但同时,他又看到赵和有些坚持的必要性,而正是对这种坚持的欣赏,他才会在并不十分认同赵和行事风格的情形下,仍然加入到赵和这一方来。

赵和帐下,象他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这些人如今都在为赵和效力,可还没有效死力。若是科举之事得成,那么这些人就算看到希望,他们将会迸发出更大的热情。可若是科举之事不成……

就在封清心中忐忑之时,国子监前街约向东,约三百步左右的一处茶楼之上,李岫正坐在一群人中间。

此时还只是卯时,哪怕是再勤快的酒楼都未曾开业,连这茶楼,都是被李岫重金砸来的门。随李岫一起坐在此处的,除了他的护卫之外,还有这些时日他结交的一些“朋友”。

李岫在上回遇刺之后,便陷入深深的不安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庇护不了自己之后,便开始琢磨着在父亲之后,自己该依靠什么——琢磨来琢磨去,还真给他想到了一个点子,那就是广交朋友。

若他的好友遍布朝堂之上,哪怕其父不在了,也可以依靠这些好友来继续庇护他。他对自己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走仕途的料,但若亲朋好友有许多高官显贵,他自己是不是官,便不是那么重要了。

所以这些时日,他有意结识那些参与科举的学子们。毕竟李非曾不只一次对他说,要谦恭对待这些考生,谁知道三十年后,其中会不会出现丞相、太尉?

“诸位,离发榜还有几刻时间,我在此以茶代酒,预祝诸位榜上有名。”他感觉到那些参考了的学子们甚为紧张,因此举起茶杯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