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第2/11页)

另外还有传输错误的问题。扫描数据和量子状态因为都是用通常的通信手段传输,不可能绝对地避免错误。就算是一兆次里有一次的概率,只要有不同于原来量子状态的东西混入,那还能称为完全复制吗?岂不是每一次传输都会被破坏一部分吗?

坚持将量子传输运用于人类的科学家们慎重地对待这些疑问,不断努力说服大众:

基本粒子也好,原子也好,其本身没有个性。同一种类的粒子都是完全相同的。粒子的个性实际上就是各自的量子状态。也就是说,物质的本质不是粒子,而是量子状态。如果量子状态被保存下来,便可以认为是同样的物质。因此,如果量子状态得到保存,就算构成本体的粒子全部逸散,这个人也不会死亡。

在传输中遭到破坏的信息很少。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体内的微小结构也会因为天空和地面的放射线以及大气中的氧气等化学物质而不断破坏。如果昨日和今天的人可以被视为同一个,那么传送前后的人也应当被视为同一个。

于是,在22世纪初,人类的量子传输终于合法化了。

这时候,太阳系的诸天体上都建设了长期基地,通过量子传输网络将它们和地球连接在一起。不过直到人类的量子传输解禁为止,人类要飞去这些地方,依然免不了几个月乃至几年的宇宙飞行。在可以进行量子传输旅行之后,即使是边境基地也有大批人类访问,太阳系内的开拓程度飞速发展。这就是第一次飞跃。

量子传输的发送和接收都需要巨大的装置。为了开通量子传输线路,首先需要向发送方运送装置,所以量子传输不适合太空探测。原理上说,到达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用量子传输只需要四年又三个月便可以到达,但在准备阶段却必须在比邻星上建设量子传输接收基地。

这是很大的难题。如果用宇宙飞船运输传送装置,就算使用核聚变引擎也很难得到高速度,要几百年后才能抵达。更为现实的方法是将超微型机器人以微波加速到亚光速,冲进比邻星系,在目的地附近搜集资源来建设传输基地,但在四年的时间差中要控制微波,牢牢聚焦在目的地上,也是十分困难的任务。而且在对目的地环境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该怎么探索资源并加以运用,人类对此也毫无头绪。

23世纪初,出现了量子传输的划时代改进。那就是不需要接收装置的量子传输。

早期的传输只传送复制必需的信息和量子状态,而构成物体必需的粒子要靠接收方准备。相比之下,新型传送机将构成物体的粒子本身等离子化之后加速,以亚光速的电子束形式向目的地发射,然后再用这个电子束自身作为传输线路,将扫描信息和量子状态传送过去。由于电子束的分散性,扫描信息和量子状态可以在任意距离聚焦。只要在某一点上的能量密度超过阈值,再构成便开始了。

这个技术完成开发的时候,太阳系内的量子传输网络已经建设完成了,所以并没有引起很多关注。不过,科学家们还是使用无接收设备的方式,踏出了迈向太阳系外的坚实步伐。

当时,量子传输的射程距离约为100天文单位,因此一次传送勉强可以离开太阳系,进入宇宙空间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先将接收机传送到恒星间空间,保证稳定的量子传输线路,再传输传送机,然后再向更远的地方发送接收机。这个过程重复几百次,人类终于抵达了比邻星。这是历时一个世纪的大事业,人类终于筑成了通向宇宙空间的坚实基础。这是第二次飞跃。

量子传输技术下一阶段的目标是传送装置自身也可以被传送。现在的量子传输需要传送装置,如果传送目的地的没有传送装置,前进和返回都不可能。但是,不管是在当地建设传送装置,还是从出发地传送,都需要很多的时间和劳力。仅仅为了一次探测飞行,就需要从太阳系沿着路线建设一系列基地,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如果传送装置能够传送自身,那么沿途的基地就都不需要了。只要反复进行短距离的传送,一个传送装置就能实现宇宙航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技术上存在两个大的障碍。

一个是传送功能的限制。不管是把人类或者其他货物送去目的地,传送装置总会遗留下来。量子传输的原理非常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足够的复杂性,量子传输就不会发挥作用。因此,就算通过量子传输方式发送传送机,还是会遗留下重要的部分。

另一个限制是动量守恒原理。将构成粒子加速到亚光速的时候,与之相等的动量必须想办法释放。动量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同一大小的动量,既有可能是质量大、速度小,也有可能是质量小、速度大,但不管哪种情况,都不适合宇宙飞行。如果要传送的质量过大,每次传送都会耗费极大的能量。

23世纪末到24世纪初,人类首先解决了传送机能的限制。传送装置被逐段分成简单部分,于是被传送的部分也就不需要再保存其量子状态。也就是说,每次传送的时候,尽管每部分的量子状态都会发生变化,因而无法完全复原,但因为只是简单的机械,也就不会产生伦理问题。

然后,在24世纪中叶,动量问题的解决办法终于也找到了。那是因为发现了负质量的缘故。所谓负质量,是波函数振幅值的平方——也就是粒子的存在概率分布——为负值的状态。这个时候,动量始终为负值。这样的粒子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在与普通粒子的波函数重合的状态下存在。通过产生负质量,便可以实现完全不具有动量的亚光速电子束。

就这样,能够传送自身的发送机设计完成,转瞬之间便在所有宇宙飞船上装载了。星系的飞行变得非常轻松。通过连续的量子传输,宇宙飞船得以进入人类未曾抵达的领域。这是第三次技术飞跃。

量子传输中的乘客感觉不到时间流逝,所以宇宙飞行就好像是超光速飞行一样。他们实际上化作电子束,刹那间出现在空间的某一点,然后再度消失,又出现在下一点。这个过程不断重复,既观测不到方向,也观测不到多普勒效应。

要说自主发送方式的唯一缺点,那就是无法避免时间的流逝。虽然说对乘客而言往返比邻星只需要几天——最新技术水平是几小时——但在地球上已经过了九年的时间。对于正经经营社会生活的人来说,九年的空白难以接受。因此,即使技术简单,恒星间飞行依然是政府、大企业主导的调查,以及移民团的单程旅行等情况才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