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吃着点心说“二苏”(中)(第2/2页)

后世公认,乌台诗案几乎命绝的囹圄之灾,被贬黄州穷困凄苦的拮据时日,是苏轼生命中所沉至的最低点。其后的几次沉浮,都不算太大的打击,苏轼,似乎对于风霜雪雨的打击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与承受经验。

但在姚欢看来,再坚强与豁达的人,也无法对不断出现的凄清孤绝的现状,做到真正的“免疫”

即使经历过乌台与黄州的打击,苏轼到了暮年被贬海南儋州时,写的“坐听荒城长短更”这七个字,仍是多么悲凉的七个字啊!

好像整个世界都已不再与他有关系。

为什么?

为什么在一个不再茹毛饮血的时代,在一个自命崇文盛世的时代,在一个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时代,在一个被冠以“现代拂晓时刻”的时代,竟还会出现这样令人痛彻心扉的例子?

一位享誉文坛、政绩亦可圈可点的臣子,没有贪墨,没有叛国,没有作奸犯科,并且明明已经主动离开了党争最为激烈的朝堂,却在花甲之年,仍被一纸皇命强令渡海,来到世人视作蛮荒之地的孤岛。

用尽一生的气力,或许终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某个时刻的脆弱,犹如在将将愈合的伤口上又猛地戳了一刀。

独坐荒城,四顾茫茫,唯有天地星月,见我悲极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