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以身许国(23)(第2/3页)

系主任脸垮下来了,“没有这样办事的啊。”

朱培青笑眯眯的,“特事特办,你自己挑来的特殊人才,当然要特殊对待了。”

*

B城航空大学成立也只有二十余年,前身叫B城航空学院,后来由八所强校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大学,是全国第一批开始招研究生的高等院校,60年代时就已设立了航空核动力、航空工艺和工程物理、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等。

宁馥读的是实验班,又称飞行器设计制造与动力工程班,设在王牌院系内。顾名思义,他们即使飞行器设计制造专业的学生,又是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这实际上都算是两个专业了。

前者要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飞行力学、机构设计、总体设计、飞行器气动力估算、外形设计、结构强度设计和实验力学、飞机维修(没错还要会修飞机);后者要会动力装置原理及结构、动力装置制造工艺学、动力装置测试技术(当然也少不了力学和机械原理)。

总结来说,就是既要知道怎么制造导弹,又要知道怎么把导弹打出去。

这个班一共三十人,考进来前都经过了严格的政审流程,每一个都是学院的宝贝蛋。

这个领域,实在太需要人才了!

70年,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71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75年,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79年,远程导弹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无数人在背后倾尽了心血。

从当年苏联专家全数撤走,到中国自己的科学家们起草《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这个国家几乎是从地基开始建高楼,最后创造了一个奇迹。

而宁馥,骨子里她喜欢投入到这样的事业之中。

在过往她穿越的许多个世界里,她无法带走任何纪念品,于是只好在那些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

——于是有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甜品店;由她主演的经典电影;被她培养出来的天才。

只不过……

甜品店是男主霸总投资的;电影是男二影帝搭戏的,天才……天才本人是反派,后来把那个世界毁灭掉了。

不多提,提了都是泪。

这一次。

这一次她偏偏要走一条最难走的路,做最宏伟的事业。

这一次她策划给自己最浪漫的纪念品。

不为男主男配大反派。

而是为了祖国。

这纪念将是独属于她和这个国家之间的秘密。

想想都好开心诶!

是那种抱着被子在床上滚来滚去,皮肤上和大脑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快乐地叫嚷的那种开心!

于是403宿舍的其他人走进房间的时候,就看见一个裹着被子的人正在上铺来回固涌,像一只癫狂的大毛毛虫。

“同学,你没事吧?”

有人小心翼翼地问。

过了半天,被子卷慢慢蠕动出一个人脑袋来,弱弱道:“我没事……”

宁馥看着站在地上正用奇怪目光望着她的三个人,半晌,“你们好?”

今天,可真是形象崩塌的一天……

B城航空大学的宿舍条件还不错,三张上下铺,一般住五个人,留出一张铺来放行李。

一张长桌,放在宿舍中央,可供大家看书学习吃饭和日常使用。

403女生宿舍,就包含了飞行器设计制造与动力工程班的全部女同学——一共四个人。

刚刚的课堂上他们都还没来得及互相认识。

宁馥因为被系主任留下谈话,回来得要晚一些。

一个年纪看起来挺大的女生将手中的书本放在桌上,“刚刚叫我们去领书了,这份是你的。”

宁馥赶忙从床上爬下来,“谢谢!”

那位女同学友好地朝她笑笑。

“我们都自我介绍一下吧。”她率先开口道。

403宿舍目前加上宁馥只住了四个人,年纪大点的那个叫钱桂芝,河南人,已经25岁了,恢复高考以前她在工厂工作,却从没有一天忘记自己念大学的梦。得到消息的时候她刚刚生了孩子,还没出月子就开始复习,靠着基本功扎实,考试前硬生生熬掉十斤肉,考上了。

另一个女生和宁馥一样,是从云南考回来的知青,上海人,名叫宋真。她插队的地方条件极艰苦,她干活的时候割稻子割掉了一个手指,因此沉默寡言,讲完自己这段经历就不说话了,但也友好地朝大家点了点头。

第三个女生很害羞,浙江人,个子小小,说话软软,叫杜鹃,她只脸红扑扑地说:“我,我没什么故事……“她是这宿舍里唯一一个应届的高中生。

四个人正说着话,门又被推开了。一个个头高挑的女同学走了进来,手里也拿着刚领到的书。

宁馥正要和她打招呼,杜鹃悄悄扯了扯她的手,摇摇头。

钱桂芝和宋真也没说话,那女生竟也对奇怪的气氛视若无睹,将书放下略作整理,就背起挎包重新出门去了。

杜鹃这才小声对宁馥道:“她是数学系的,怪人一个!”

原来那女同学是数学系调过来和他们拼住的,脾气古怪,似乎格外不爱搭理人。人家一来就说了,不打算和大伙交朋友,用一种“你们都是庸才”的目光打量他们。

得。

都是奇人,宁馥想。

哪怕是自称“毫无故事”的杜鹃。

——因为在之前通过系统的金手指进行“预习”的时候,宁馥读的文献里,有不下二十篇第一作者署名是“杜鹃”。

如果这个世界她的人生不发生突然的转折的话,她将会成为B城航空大学的终身名誉教授,流体力学专家,桃李满天下。

——在时空定义上,宁馥使用赤子之心系统链接的知网文库并不是她穿越的原始世界的,而是这本书所能触及的“未来”。

不过其他人的名字她就没有特别的印象了。

但这也正常。

因为宁馥只顾着看文献,从来没关注过这位流体力学专家的个人报道。

其中有一张照片,是杜鹃教授学生时代与同学友人的合照。黑白的老照片里有五个女孩。

照片中左手第一个个子高挑的女孩,是后来攻克世界级难题,获得沃尔夫奖的陈芸。

流体力学专家杜鹃与我国著名女数学家陈芸的友谊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杜鹃曾在采访中说,她第一次见到陈芸时很不喜欢她。两个人时有摩擦和矛盾,是另一位舍友经常从中调和,像哄小孩一样哄着两个幼稚的女孩,最终让她们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情。

好多人好奇,这个“舍友”是不是就在照片上的另外三个人当中。

也有人八卦地分析,正是因为杜鹃和陈芸都是天才,都有幼稚的一面,所以才需要一个略显平庸的脾气温和的舍友从中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