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第2/4页)

寡妇门前是非多,他一个大小伙子咋能住到寡妇家里。

李大妈也觉得不太好,遂也不劝,继续介绍道:“还有一户是外四区26号的。她家房子倒是宽敞,就是有些破败了,上次修房还是解放前的事。只有一个老太太自己住,他儿子在郊区的钢厂当干部,只偶尔带着媳妇孩子回来。”

“那这老太太对租客有啥要求啊,租金多少?”

“她腿脚不太利索,想找个您这样的年轻小伙子,平时能帮着干点活。租金六块。”

戴誉为难道:“如果课业忙起来,我可能十天半个月回不来,那不是耽误人家老太太嘛。”

“我之前就觉得这两家都有点悬,不过您既然委托我去问了,那肯定得跟您详细说道说道。”李大妈摆摆手,“您先回去等信儿吧,我再接着打听。反正您也不常住,大杂院我也帮您问问。”

戴誉谢过了李大妈,便出了居委会。

他心里还在感慨,这北京大妈可真热情呐!

原本打算直接去赴八字胡的约呢,溜达出胡同时,却见小夏同志背着手站在街口。

“你神神秘秘地干什么呢?”夏露不放心地问。

她进了家门以后越想越不对劲,戴誉在北京这边人生地不熟的,他能有什么事啊?

戴誉本也没打算瞒着她,遂坦言道:“找房子去了。”

“你找房子做什么?”

“住呗。”戴誉笑道,“白天我跟你回外婆家,晚上我就在附近住,然后咱们第二天一起回学校去。”

夏露看他的眼神像在看一个败家子:“你知道这一片的租房价格嘛?咱们每个月顶多回来住四五晚,你为了这几天得花上七八块钱!”

比住招待所还贵呢。

戴誉拉过她的手臂,小声道:“我想在这买个房子。”

“干嘛要买房子?”夏露诧异,“在学校有宿舍住,上班以后有单位分房。”

在她的固有印象里,房子都是国家分配的。他们家在北京和滨江的住所都是爸爸单位分配的。

“分配的房子是公有的,以后要是换了工作单位,咱们就得换住处。”戴誉解释道,“再说,我在外婆家附近买个房子,万一咱们毕业能留京,你婚后抬脚就能回娘家。多方便!”

还有一句他没说,这年头,企业和工厂大多不给女职工分房子。

而且他俩毕业分配后,到了单位都是新人,顶多一人得一个单身宿舍,那有啥意思。

“万一留不下,你不是白买了嘛!”口中这样抱怨,却也没再阻止他,只问,“你看中了哪家的房子?钱够吗?我那还有四百多块,可以跟你凑一凑。”

听她说要跟自己一起凑钱买房子,戴誉心里还挺微妙的。

稀罕地在她头上揉了一下,戴誉小声说:“够了,那钱你自己攒着当零花钱吧。我一会儿去见个人,他给我介绍了8号的院子。”

单只听说门牌号,夏露就知道是哪家了,她担忧道:“那是个大资本家的房子,他家以前还有姨太太呢。我上小学的时候,他们家有三兄弟与我是同学,不过这三兄弟并不是一个妈生的。你买他家的房子会不会有麻烦啊?”

“应该没问题吧。居委会的李大妈说,现在那后罩院归他家的一个老仆所有,是无产阶级的房。”

夏露蹙着眉,没再吱声。

见她不放心,戴誉干脆带她一起去赴约。

不过,从八字胡那里得到的消息,却让他有些抓瞎。

“他不是不在那住嘛,为啥不卖?”戴誉被这个消息打得措手不及。

“嗐,那老头是个死心眼。”八字胡也觉得挺晦气,“他说那房子不是他的,只是主家让他守着的。他没权利买卖和租赁。”

“房子不是已经过户到他名下了吗?”

“那也不卖。说是如果主家在他有生之年回来了,他就将房子原封不动还回去,若是百年之后仍没等到人,那房子也不留给侄子继承,直接上交给国家。”八字胡无奈道。

戴誉:“……”

对于人家的这份忠诚,他是佩服的。

既然买不了,他也不强求,只当没有缘分吧。

结了茶水钱,戴誉就想拉着夏露离开。

“我刚得了消息,外四区那边还有一户想卖院子的,您有没有兴趣?”八字胡没成想他这么痛快就放弃了,赶紧出言将人留住。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大主顾,他忙活了这么些天,若是让人跑了,不是白忙了嘛。

戴誉意外地挑挑眉,重新坐回藤椅。

“26号的那个老太太想卖房子。”八字胡神秘地说。

夏露却拧眉道:“不可能吧,陈奶奶在这住了一辈子了,她卖了房子去哪里住?”

没想到这小姑娘还是个熟悉底细的。

八字胡打起精神答道:“老太太他儿子最近要调去东北的一个钢厂当领导了。她只生了这一个儿子,当然是想跟儿子生活在一起了。”

戴誉也反驳:“不对吧,居委会的同志说,那位陈奶奶在找租客。”

26号正是李大妈给他介绍的第二间院子。

“千真万确!真的是要卖房子!”八字胡恨不得指天发誓了,“这老太太昨天才找到的我,想让我找门路帮她私下将院子卖了。公家收房给的价格太低了,她不舍得卖。还惦记着多得点钱,去东北帮衬儿孙呢。”

“她要价多少钱?”

八字胡摸了摸胡子,隔了几秒才报价:“两千。”

“那房子都二十来年没修缮了,居然也能要价两千?”戴誉不满意地摇头。

“她家那个是一进的院子,比资本家的后罩房宽敞多了!”八字胡劝道,“再说,陈家是工人阶级,你买他家的房子不比买资本家的房子放心嘛。”

戴誉不置可否,只道:“先实地看看再说吧。”

一行人去了陈家小院。

这院子果然像八字胡说的,够宽敞。方方正正的一进四合院,正房三间房,再加上倒座房和东西厢房,一共六间屋子。

不过,目前能正经住人的,只有正房的三间房和东厢房,倒座房被当成了杂物间,西厢房被改造成了连着厨房的饭厅。

原本的朱红廊柱已经褪成了浅红色,偶有漆皮脱落的地方,露出斑驳的内里。

院子里的青砖地板被刨开了一半,开出半块菜地来,种了不少时令蔬菜。

另外,菜地对面的一个角落还乱糟糟地堆了不少蜂窝煤,木板,纸壳和废报纸,看样子是生炉子用的。

夏露与陈奶奶寒暄片刻,得知她确实是要与儿子去东北,才放下心来。

“他们给我开价一千四百块,我觉得太低了,没舍得卖!”陈奶奶拉着夏露的手说,“咱们都是熟人了,你若是真能买了这个院子,我才放心呢。住了一辈子的房子,交给你总比交给一个不认不识的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