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第2/3页)

因为默默提前打了招呼,所以张樱与小玖很容易便进去了,并得以进入教室旁听。

学堂里的老师教得还好,虽然在张樱看来过于浅薄了一些——

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三百千与四书五经等科目。

你不能说那些老师教得不好,但他们很像是照本宣科,偶尔才会讲几个相关的典故,让人听着就想要打瞌睡。

但事实上,无论是启蒙用的《声律启蒙》还是三百千,其实里面都藏着非常多的典故,如果老师的知识储备足够丰富的话,甚至可以通过那些典故引申出更多的知识点与故事,甚至是相关人物的更多事迹。

可学堂的老师没有。

反倒是那些教授科学知识的老师,更懂得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张樱就发现,好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没什么兴趣,学习也不过是为了之后的考试,以及考试背后的出人头地,他们反倒对刚起步的科学知识更加喜欢,好些个孩子甚至在课堂上都说起了自己以后的梦想就是研究科学。

相较于学堂里面近半的女学生,这一点反倒更让张樱惊讶。

张樱自己是很喜欢华夏文化的。

等从学堂出来后,张樱与小玖的神色都有些不对。

默默询问之后得知,小玖只是为了学堂的女学生和出现的一两个女老师而惊叹,于是便没再追问。

默默并不觉得自己做得不对——

一则她自己就是女性,深知女性地位不平等的苦,自然不会再剥夺女性受教育与工作的权利;二来美洲的人口还是太少了,在人口达到八百多万后便进入了一个瓶颈时期,人口增长几乎无法再依靠当地原住民与欧洲移民。

北美洲的原住民大部分都已经进入了城市生活,并已经慢慢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即便仍有一些原住民陆陆续续地进驻城市,数量增长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欧洲移民则更难,因为比起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他们还是更愿意与说着相同语言的同胞一起生活,也即是聚集在其他港口,虽然也有人往默默的城市定居,但与原住民相同,人数还是太少了些。

默默只能想办法鼓励生育。

她不但效仿雍正,推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还将产假等福利写进了法律。

这些政策刚推行下去,短短三四年就带来了几十万的人口增长,直接超过了外来定居人口的数量。

就是这些孩子还太小,等到长大还要很长时间。

所以劳动人口数量仍旧相当紧缺。

而为了填补劳动人口的紧缺,解放女性劳动力也就成了必然的一件事。

因为小玖只是觉得新奇,并未抵触或劝说默默禁止女孩儿接受教育,所以默默并未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倒是张樱发现的问题,让默默陷入了沉思:“我记得小时候教导我们的老师,都是学识相当出众且擅长教书育人的能人,他们擅长引经据典。对书本知识不感兴趣的姐姐也能安静上课,就是因为老师们讲的故事。”

雍正为自己孩子挑选的老师可都是大清顶尖水平,自然与学堂的老师并不一样。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大清的教育环境就注定了,真正有学识有本事的人基本全都选择了进入官场,而有着各种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也很难将生活过得穷困潦倒,不得不跑到海外谋生。

是以,会选择到美洲生活的读书人多半是在科举上多次失败,郁郁不得志的人。

这样的人中自然存在有真才实学者,但大部分……

默默皱了皱眉:“难道要回大清挖人?”

她倒是想挖,啾啾估计也不会阻止,可问题是那些有真本事的人真的能远涉重洋到美洲生活?

张樱笑了笑:“你们好好发展,若是美洲的生活比大清好,总会有人愿意的。”

别忘了,大清还生活着好些对清朝毫无认同感的汉人。

而这些人大多是读书人,其中不乏学识出众之人。

默默在张樱的提醒下,也想到了这群人。

不过她并未抱太大希望——

大部分读书人都很固执和迂腐,不一定愿意接受教导女孩子读书。

但转念一想,那么多读书人中只要有两三个思想豁达的也就够了,等到第一批孩子成长起来学校的老师也不至于那么紧缺了。

默默决定派人到大清去找人。

张樱则与小玖开始商量在美洲开展自己的事业了,小玖准备在中心城建造一个话剧院,招揽一些演员,或者让人从大清请一批演员到美洲——

小玖将此事拜托给了默默,让她到大清招聘老师的时候,一并将演员请到美洲。

因为不是到美洲定居,招聘演员会更容易一些。

张樱则打算在美洲开一家专门售卖华夏各种书籍,如四书五经名人典籍,如医学农书天文科普,如奇闻杂谈话本儿故事等书籍的铺子。

反正只要大清有的,她都可以卖。

而最最需要的,还是各类启蒙书籍的注释白话版——

出一本写明了各种典故出处与内容,以及相关拓展知识的启蒙书籍,应该可以激发小孩子们对华夏文化的乐趣。

因为话剧院与书肆都需要选址,所以张樱与小玖很快变得忙碌起来。

自从张樱来到美洲后,每天的晚膳她几乎都是与几个孩子一起吃的,但等忙起来后,张樱每次回到城主府都发现几个孩子等了自己很长时间。

她意识到这点后,便缩短了带自己在外闲逛的时间。

话剧院需要重建,书肆却可以在买下店铺后装修一番,摆上各类书籍就开业——

张樱这次来美洲,带来了许多书籍。

也许不全,但用来开书肆却绝对够了,尤其里面还有很多在大清口碑销量都不俗的话本儿,完全可以给书肆打响知名度。

而事实也是如此,书肆里面售卖的各种话本儿很容易就吸引了那些学生的目光。

书肆很快就在学生群体中火了起来。

但因为美洲这边识字(汉字)的人太少了,这书肆并未如张樱预料那般在整个中心城都变得出名——

繁体汉字的书写难度世界闻名,大家为了生活学会汉语已经很不错了,除了想要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的学生与大人,其他人可不愿意在学会了汉语之后再苦哈哈地学习汉字。

那可太痛苦了。

所以中心城等城市虽然大部分人都在说汉语,但真正认识汉字的还是极少数。

可张樱也不是没有办法。

意识到是因为识字的人太少,以至于传播范围有限,张樱很快调整经营思路,直接将书肆旁边的铺子也买了下来,然后开了一家可以听说书的茶楼。

说书的内容,就是书肆里的话本儿。

这么一来,书肆内的话本儿很快打响了名声,书肆在中心城也有了相当不错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