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第3/3页)

至于说杀人……

杀人是简单。

但却又是最不可能实现的。

后世毛熊、鹰酱在中东那块地方,为什么前仆后继,最后都饮恨收场,称之为帝国坟场?

根本就做不到将人全部抹杀好么。

只有环境同化人。

而人,只有依托环境,去改造自己的生存态势。

“太后,臣有本奏。”

苏大为在一旁叉手行礼道。

算是替程务挺解围。

“讲。”

武媚娘冷冷吐出一个字。

目光向苏大为看过来。

“太后,辽东对大唐虽小,但也有数百万民,何况道路四通八达,崇山峻岭,又兼有大海之利。

我大唐将士再善战,也无法将那么广袤的土地逐寸清理。

所以想将这三国的人,完全抹杀,不可行。”

这话,也就苏大为敢说。

等于是当着三省六部官员,对武后啪啪打脸。

阎立本嘴角微微抽动一下,心中暗想:您这真敢说,不怕武后动怒啊。

狄仁杰眼中透出无奈。

阿弥真是……

不过,说的也在道理上。

只是太不给武后留面子了。

殿上各大将军,各军将,暗自交换着眼色。

三省六部官员,一颗心提到嗓子眼里。

殿上掌灯的、报时的,侍奉的,伴驾的宫人和内侍,一个个变了脸色。

偷偷看向武后。

这十几年下来,武后强势的形像,已经深入人心。

除了昔年天皇李治,无人敢去触她的霉头。

就连当今新帝李弘,在武后面前,也矮了半截。

沉默了片刻。

武媚娘凤眸微眯:“既然无法抹除,然辽东时降时叛,听闻如今攻势甚急,程名振已然抵挡不住,数次向朝中告急,如今,计将安出?”

呃?

武后居然没生气?

左相阎立本诧异的看过去。

从他的角度,只能看到武媚娘的侧脸。

金色的凤冠张翅欲飞。

武后的侧脸线条流畅,鼻梁高挺,下巴微扬。

透着一种骄傲自矜之色。

看来,苏大为的话,并没有引起她的恼怒,也没有动摇她的信心。

所有人暗暗思忖着。

毕竟,苏大为算是天后一手提拔起来的。

虽然如今与陛下更亲近。

但与武后,也不算交恶。

至少没有撕破脸的传闻。

武后应当还是倚重他吧?

目前唐军中,除了裴行俭,也确实没有比苏大为更懂用兵之人了。

“回太后。”

苏大为被武媚娘发问,不卑不亢道:“以臣之见,辽东之事,不难。”

哦?

武媚娘微有讶异:“怎么个不难法?”

“太后、陛下,昔年我军攻略辽东,苏大总管先平百济,英国公李勣再下高句丽,而微臣,也平了倭岛。”

苏大为镇定自若,侃侃而谈:“如今,虽然时有叛乱,但当时这几国的百战精锐,能战之兵,都被我唐军歼灭。”

这番话,苏大为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话语里,自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武媚娘先是讶然,接着凤眸一亮:“说下去。”

“人可以再生,但百战精兵,绝无可能一日间重新生出来。”

苏大为走到沙盘边,从程务挺手中拿过竹枝,指着沙盘道:“虽然如今贼势甚大,但这些人,相较于过去的高句丽,只算乌合之众罢了。

昔年大唐初创,河北刘黑闼起事,数破唐军,兵势大盛。

一时朝廷震动。

甚至动了迁都之念。

直到太宗平叛,于洺水挖开堤坝,冲溃刘黑闼军。

此一役后,刘黑闼精锐尽丧。

后来再起事,手下兵虽多,但却一败再败,直至消亡。

人多,绝不意味着战力多,只意味着消耗更大,需要的粮草更多。

有时候反而是一种拖累。”

这般一说,仿佛拨云见雾一般,令所有人心头一亮。

对啊,百战精锐死光了,可不是马上能再有。

光是凭一些乌合之众,就算再多,又怎么会是唐军对手。

何况人多,意味着消耗更大。

隐约间,众人透过苏大为三言两语,似乎看到了一丝破局的曙光。

苏大为竹枝指着安东都护府道:“安东都护府管理辽东、渤海国,控扼渤海、契丹、库莫奚、靺鞨、室韦,如此广袤的土地,但精锐府兵只有三万人。

仅凭此三万人,就算是铁军,也难掌控全部土地。

叛军如水,四处流动,以安东都护府的力量,可以将其打败,但很难消灭。

再加上这几年,朝廷重心投往西面,对东面有所忽略。

据我所知,许多兵员折损得不到补充,有些府兵已经超期服役,但朝廷却没有及时派兵前往轮换。

我们的兵,越打越少,越打越疲惫。

我们是在域外作战。

而敌人,是当地土著,野风吹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仗,怎么可能打赢?”

武媚娘开始还听着连连点头。

听到后面,感觉不对了。

一张脸也沉下来:“你这是在指责朝廷?是说哀家策略不明吗?”

“不敢。”

苏大为叉手道:“辽东之患,乃癣疾之患,虽有些麻烦,但是不难平定,目前至少不会出大乱子,若依微臣之计,足可稳固辽东,同时击退大食人,平定叛乱胡人。”

武媚娘眸光微闪。

李弘忍不住从龙椅上站起身。

狄仁杰、阎立本,各部主官。

左武卫大将军程处嗣,邢国公苏庆节,大将军程务挺,众大将,一齐向苏大为看过来。

就听殿上皇帝李弘大声道:“苏郡公乃我大唐不世出的名将,定然有破敌之策,愿闻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