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第3/4页)

尉迟瑾在宜县的动静没遮掩,太子清楚了,苏穆知也就知道了。

苏锦烟头疼得很,但也懒得去管璟国公是怎么想。她问:“六叔此次来准备待多久?”

“我奉太子之命来的,”苏穆知道:“协助尉迟瑾处理顺州这边的事,因此时间会久一些。”

苏锦烟听了倒是很高兴,有苏穆知在,许多事都能事半功倍。

“尉迟瑾呢?”苏穆知问:“他人去了哪里?”

“昨日就走了,听说西边有些动静,他带人查看去了。”

“流民起乱?”

“正是。”

苏穆知蹙眉:“我这一路来,也听说了情况,短短半个月就好些地方起乱子,虽不算大,但总觉得事情蹊跷得很。”

苏穆知是商人,但如今也是政客,嗅觉自然敏锐,简短两句话便可察觉不妥。但此时苏锦烟怀着身孕,便也不好与她说得过深,遂改了个话头,聊起来苏家的事。

苏家目前并不清楚苏锦烟怀身孕的事,苏锦烟和离后在苏老夫人看来已经是对苏家没多大用了,也懒得再过问这个孙女。

为了弥补这场联姻的损失,经吴氏的撮合,苏家又看上了国公府旁支的后生。一个已经在朝中做四品官的人,此前娶了妻,但妻子去世后,留下一女,后来迟迟未续娶。吴氏心动,便想让自己的女儿嫁过去做继室,她把那人夸得天花乱坠,苏老夫人也动了心。

所幸苏锦烟父亲还算清醒一些,写信询问苏穆知的意思。

苏穆知自然不会让这种事发生,苏家女儿好端端的却要去做人后娘,说出去都丢人,便苦口婆心底劝苏老夫人打消这想法。

苏穆知道:“若是苏锦芸嫁过去了,往后你再入国公府像什么话?世人还不指着鼻子骂苏家爱慕虚荣。”

苏锦烟淡笑不语,苏家之事她是不想再理的。良久后,换了个话头道:“我一会儿让人腾个院子出来,六叔歇息一晚,明日我们去见见那些商客。”

.

次日。

苏锦烟召集众人在城内最大的酒楼谈事。

一楼大堂早早就坐满了人,常大人代表官府出面相商此事,听说苏锦烟来了,便出门来迎。

他喜气洋洋,看着堂中众位商客就像看着财神爷一般,看苏锦烟的身影更是觉得金光闪闪。

“夫人到了。”他站在台阶上等待,跟着他一起的还有纪涵青。

苏锦烟下马车时见纪涵青也在,含笑打招呼:“纪姑娘也来了?”

“我听说今日商谈开渠之事,便来旁听一二。”纪涵青道。

下一刻,她脸色微变。苏锦烟顺着她视线瞧过去,是苏穆知来了,此时也正下马车。

苏穆知显然也不知道纪涵青也在,面上的神色微微错愕了下,继而又笑开来:“为何都杵在门口?”

他说话随意得很,仿佛跟自己家似的,甚至对着苏锦烟也十分熟稔,纪涵青不禁疑惑两人是何关系。

“这位是?”苏穆知指着纪涵青先一步问道。

“山东纪大学士之孙女,纪涵青。”苏锦烟介绍道:“此次也是奉旨来顺州救灾的。怎么,你们认识?”

“不认识!”

“不认识。”

两人同时出口否认,却此地无银三百两。

苏锦烟疑惑地看了看苏穆知意味深长的笑,又看了看纪涵青一脸嫌弃的模样,不禁莞尔。

“众人都到齐了,”这时,常大人说道:“不防我们先进去?”

“好。”

.

这次跟众人商谈顺州商市发展的事,鼓励商客来顺州做买卖,官府提供一切便利,不仅如此,还承诺减免三年商税。

待遇可谓十分优渥。

何承是老商客,从种种条件中嗅出了商机,带头便要在顺州开二十家茶叶铺子。

而跟着一起来的也纷纷不落人后,有要在顺州建客栈的,有要开纺织坊的,也有做酒楼营生的。

这里头最显眼的要数苏穆知,苏家是盐铁生意起家,盐矿生意遍布各地,不仅承诺在顺州开盐铁铺子,还当场捐了银钱要支持顺州修路。

理由都想好了:“道路是发展的根本,路好走了,生意就行得通。”

苏锦烟坐在侧首位置,听他冠冕堂皇的理由,扭头瞧过去。

苏穆知此时来参与议事是以筱州苏家的身份来的,因此也没人知晓他还有另一层身份。

大家听了他这番话,连连点头称赞:不愧是苏家的胸襟,生意能做这么大,是有道理的。

苏锦烟也很配合,自己也立即捐了五十万两助兴。还暗自给常大人使眼色,让常大人将这些捐赈都记录下来,还说要在顺州城门口立功德碑,更说要将这些捐赈名单上报朝廷,让圣人表彰。

今日来这里的商人都是富商,做了一辈子的生意什么都不缺,就缺个名声。因此,常大人这番话一出,顿时热情高涨。

于是,就这么的,接下来就诡异地发展成了一场捐赈比拼。

默默在一旁观看的纪涵青,心情复杂。她悄悄瞥了眼苏穆知那边,见他往水里丢了颗石头后就老神在在摇扇子去了。

经过刚才的情况,纪涵青也明白了苏穆知的身份,难怪跟苏锦烟这般默契十足。

不愧是叔侄俩,沆瀣一气,老奸巨猾。

但又奸得十分正义秉然,连纪涵青听了都忍不住拍案叫好。

当然,最高兴的莫过于常大人,亲自站起来记名册,笑得合不拢嘴。

事情的最后,苏锦烟当然不忘开渠这件重要的事。待众人捐赠结束时,她起身道:“各位,今日邀请大家来顺州,苏某人还有一项大买卖要介绍给大家。”

开渠之事,利国利民,这其中也包括商人,她将开渠过程中一应的生意买卖分工包揽出去。

有生意做,而且是如此大的生意,众人自然高兴,只不过有人提了些疑问。

“苏东家,”那人说道:“恕在下直言,若我张某人承包了此次的木材泥沙,那银钱之事如何算?”

“按市价算,”苏锦烟道:“不仅如此,官府还会另外给一分的利息,若是分期年限长,每年的利息还会继续往上翻倍。”

如此一来,为了拿到更多的利息,那就只有延长结算的年限。

这个法子,不仅商家得了利,也缓解了朝廷压力。几年之后顺州的商市定然会发展起来,届时光顺州的税收便可将这笔银钱还清。

这算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不过生意好是好,可众人却从未听过这样的结算方式。一时间,堂内分分切切私语起来。

有人又问道:“苏东家这番话可有保障。”

“自然有。”苏锦烟道:“官府会给大家立契书。同时,此事还会由万隆钱庄作保。”

这就是苏锦烟最终的底气了。万隆钱庄的名气谁人都知晓,此前宋德章也跟万隆钱庄谈过此事。钱庄东家对于开渠之事也十分感兴趣,几番书信往来便定下了这笔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