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与风同行37时间丈量的距离37

调查结束后,谢雁去看了周云。

他人在医院,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伤势不轻,至少还要养伤数个月。

周云的父母赶了过,妻子原本也要过来,但怀了孕,知道消息后担惊受怕又受了刺激,身体不好,就没让过来。

过能捡一条命,周云还是很感叹。

“这几天我也在看新闻。”

他当时就在车上,事故公布的遇难者名单,虽然有认识的,但看到网上的信息,周云也能想起当时那些在他身边的人。

谁也没想到一次普通的旅行,会让无数人和自己的爱人和亲人阴阳两隔。

“这件事能调查清楚最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之后的影响。”周云没想到谢雁会主动申请去调查组,说实话,谢雁现在的年纪能取得目前的成就,可以说是前途大好。

她不是莽撞的人,也很聪明,但有时候,做事却完全只考虑自己的未来和后果,“这件事,或多或少会对整个高铁行业造成进一步的打击,而你作为调查组的成员……”

周云的话没有说完,但谢雁明白他的意思。

“对我来说,安全和真相,比什么都重要。”

谢雁的话很简单,但周云见到她的样子,就知道谢雁自己里有数,倒是他想多了。

他还有些羡慕谢雁,是谁能有勇气活得和她一样,可以对影响和人际关系视而不见。

最关键,她还有更强的实力,而有关系在实力面前,并不算什么。

周云隐晦的提到过,等他的身体恢复了,并会到原来的门,仅是现在整个行业的问题,他的身体是个因素,他自己的职业谋划又是另一个因素。

但在得知谢雁依然会坚持在这个行业,这个岗位之后,他松了口气,但周云也知道,这味着谢雁选择了面对眼前的困难,而不是逃避。

告别了周云,谢雁到了项目组,组里的气氛还是很不好,她沪城和郑晴苏筝见了一面,苏筝要加入交大的实验室,负责新的磁悬浮列车项目的开发,而郑晴则继续在交通系统做研发。

现在的铁路系统,复杂,而在系统使用的动车技术自天南海北,使用的设备也是各不同,要做到兼容本身就是个难题。

“沪城的调度系统会进行升级,以更好地适应未来铁路的发展,不过有个消息更有意思。”郑晴说,“铁路系统会开始开发在线售票系统,以减轻线售票的压力。”

如今是电子时代,手机和电脑的普及让华国的网民数量越来越多,而网络的力量,经过这次的事故,让官方也得重视起来。

未来的铁路系统,售票系统,必然是要朝着信息化和电子化发展的,当然,在线的售票系统依然会继续运转。

至于铁路售票系统的开发,并不在谢雁考虑的范围,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华国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能高速度级别的动车组研发。

谢雁去了,见了张沉,知道不少消息。

“你也知道,今年发生了不少大事,即便是没有事故的发生,铁路大降速也会发生,更何况出了这么大的安全事故。”

张沉没有对这件事多做评价,“这个时候,去做技术研发说不定反而是件好事。”

谢雁知道他指的是什么,她本来也有这个想法。

华国的铁路数十年发展的很快,尤其是个时期,普通铁路也好,高速铁路也罢,或者磁悬浮的尝试等等,让华国的交通比十几年前大变样。

而交通发展所带的城市发展,也不可否认。

华国铁路的营业里程在这几年内飞速增长,位于世界前列,而动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从开始的一百多公里,到现在的三百多公里的时速,甚至最高可以冲击近四百公里。

这一切快了,又像是场梦。

而高速的发展,背后藏着的隐患也不少,动车事故只是个例子,冰山一角。

原本设计为300+时速速度级别的铁路,只能跑普通列车,或者两百公里时速的动车,全国铁路线在降速,降温,甚至包括那些新修的铁路,也在降速修建。

这背后的损失和影响,很难用两句话形容。

谢雁这几年参与了不少重要铁路的修建,做的工作也完全相同,而华国动车的发展,她有幸从招标到技术和生产国产化,到最后的试跑,整个过程都有参与,无论是经验还是资历,在整个领域是顶尖的。

更何况她还这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出头。

而她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寿命不多了,如果说在这个时期,华国还缺什么——

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组。

如果是因为今年的事情和动车事故,恐怕以她的年龄,还无法作为这个项目的设计师,倒不是实力不够,而是因为实际因素。

张沉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谢雁毫不犹豫地接了这个任务。

“你的身体没事吧?”

谢雁这些年经常去医院做治疗的事情他也听到过几次,“虽然项目很重要,但自己的身体也要保重。”

谢雁点头。

她没告诉张沉和同事自己的病是目前的医疗手段还无法医治的基因病,对他们而言,工作难题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考虑她自己的身体问题。

在开始新项目之前,年尾在锦城交大有个讲座和论坛,论坛是国内外有名的交通领域的专家,就高速轮轨动车和磁悬浮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实践或许会受到当时的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很多工程师也无法控制的问题,但在学术,他们可以大胆地去研究和创新。

交大的实验室里,高速列车的研发也从未停止过脚步。

但大学也是由人组成的。

谢雁既然来了,作为交通工程的传奇学姐,她被陈运飞临时叫来帮忙,这样的讲座之前谢雁也见过两次,但当时的气氛比现在热烈许多,来的学生也很多。

年轻人基本上网,而现在在网上对动车,高铁的恶意和谣言层出不穷,他们的热情有消退也很正常,整个讲座也没什么特别的。

倒是那个叫做纪铃的师妹还挺热情,直在问谢雁各种专业问题,谢雁和她聊了几句,知道她被陈运飞推荐进入他们动车组的研发项目团队,虽然不是核心人员,但在未来,谁能说得准眼前这个小姑娘的发展呢?

讲座的冷清让纪铃多少有些失落。

主讲是陈运飞,在结束的时候,掌声有些稀疏。

等人走散场了,纪铃在收拾会场,她收好资料,抬头,却看见谢雁在黑板写着什么。

陈运飞也看见了那句话,他知道自己这个师妹,比自己的实践经验更多,在线的时间也比他多,说实话,在实验室里的日子可比在外面的工程队单纯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