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盛夏的山林叽叽喳喳, 飞来飞去的鸟雀,和嘶吼的蝉鸣,就没有停歇的时候。

中午午休, 秦清睡不着,摆了一个阵法,耳朵一下就清净了。

屋里,婴儿床里的花花睡的正香,额头上沁出汗珠, 红润润的小嘴儿撅着, 一呼一吸间,小肚子一鼓一鼓的。

轻轻弄开她额间汗湿的头发, 秦清自言自语道,“好歹还有点山风, 你怎么就这么热呢?”

方若睡好午觉起来,懒洋洋道, “小孩子嘛, 体温高。”

方若给自己倒了一杯温水, 一边喝水一边跟秦清道,“秦澜他们出去了?”

“嗯, 还有一批药材在码头那边,方叔和胡耀要去运回来。秦澜去找山外的人买粮食, 一起出去了。”

方若看了一眼小丫头,笑了,“正好,以前讲究的人家, 女儿生下来就要酿女儿红, 备着闺女成年出嫁那一天用, 你酿的酒好,再放上二十几年,到时候一开坛,不知道要香飘几条街。”

秦清淡淡一笑,“这话可不要让唐怀野听见了。”

“哈哈,要让阿野听见了,你的酒就保不住了,说不准他隔天就给送出去。”

秦清叹息道,“不知道他现在在干什么?”

方若沉默了,当军嫂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她和唐德生刚结婚那几年,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每次前方捎来消息,她都很忐忑,究竟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现在好了,至少国内相对和平,不管他去哪里,只要有命在,总有回来的一天。

方若劝道,“你好好过自己的日子,虽然分隔两地,你带着孩子过得开心,他知道了,心里也是开心的。”

秦清看向奶奶,“当年爷爷在前线,您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

方若点点头,“我心里随时做好准备,他要壮烈了,我隔天就带孩子回娘家,我手里有钱,家里有人,总会把他们兄弟拉扯长大。”

“你们当年可真不容易。”

“谁说不是呢,好在都过来了。我们现在儿孙成群,家里人都健健康康,我和你爷爷身体也好,还能跟着你们四处看看风景,多好的日子。”

她现在和小孙媳妇儿过惯了日子,前几天在军区大院住了两天,她还没说话呢,老头子就闹着要来秦家寨。

秦清看向外面,阳光炙热,绿树成荫,山风拂面,再逍遥不过的日子。

心里有了牵挂,就像脚下生了根,不用别人拉扯,她就从神坛上自己走下来了。

她现在啊,就是天地间,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

上苍,送她到这方世界来,赐予她亲人、爱人和孩子,是不是想让她感受,生而为人的那些喜怒哀乐?

花花蹬着肉乎乎的腿,小胖手揉揉眼睛,打了好大一个哈欠,“妈妈~”

秦清温柔回应,“哎,小宝贝醒了?”

“嗯嗯。”花花翻身坐起来,细棉布做的小背心,后面已经被汗湿。

“哎哟,曾奶奶的乖宝宝,热不热?”

“热呀。”

“后院晒了水,现在正是温热温热的,曾奶奶带你去洗澡,洗完身上就舒服了。”

“先喝口水。”

秦清给她的奶瓶里倒了半瓶水,“给!”

小丫头捧着奶瓶一会儿就喝完了。她拍拍圆溜溜的肚子,肚子里的水响叮当,咕噜噜晃动着响,小丫头玩的可开心了。

秦清拉着她的手,把她抱起来,“别拍了,等会儿把自己拍吐了。”

秦清抱下丫头去后院洗澡,方若去屋里给花花拿干净的小裙子。

睡了一觉,身上汗津津的不舒服,在温热的水里洗一洗,搓一搓,小姑娘兴奋得很,把水扬得到处都是。

秦清眼睛一眯,“别动了,再把水撒到我身上,我要打人了。”

“哦哦!”

小丫头老实了,秦清顺利给她洗完澡,用大毛巾裹着,抱回屋里,换上小裙子后,就闹着要出去玩。

方若牵着孙孙的手,跟秦清道,“你忙你的,我带她下去逛逛。”

“哎!”

这个时候,秦澜他们已经到镇上了,方红旗放下她,“你办完事就到路口等我们。”

“知道了,你们先走。”

等方红旗他们走了,秦澜去朝阳大队找他们的大队长。

看到秦澜来了,大队长请她进去坐。

从秦家寨出来,朝阳大队离的最近,又因为他们队上的李大锤和秦家人认识,这一两年他们没少和秦家人打交道。

就说秦家修路修房子,他们大队上勤快的人家,少说也赚了一百多块钱。

“秦澜同志,这么大的太阳,你怎么有空到我们这里来?有啥事儿需要咱们帮忙,千万别不好意思说。”

秦澜笑道,“今天真有事找你帮忙。”

“啥事儿?”

“社员晒粮食的事儿。我们家的车进进出出的,路都让粮食挡住了,我们出不来啊,到时候车子把粮食碾坏了,算谁的?”

大队长挠挠脑袋,“这事儿好几天前我就跟他们说过了?这是又占了?”

“可不是,刚才我们出来,路被挡住了,咱们等了好久才有人过来把路清出来。我们也不是不让社员在路上晒粮食,总要留出一条路吧。”

朝阳大队的社员因为挨着秦家,前两年挣了不少钱,好多人家修了砖瓦房,院子里打了水泥地。大队长家也是水泥地,所以晒粮食都是在自己家院子里晒。会挑着粮食去路上晒的,都是家里没钱打水泥地的人家。

“行,下午我再去跟他们说说,如果他们再这样,你们车子直接开出来,自己不听劝,粮食被压了也活该。”

秦澜点点头,“就是这个意思,毕竟,我们秦家也不欠他们的。”

“就是,这个事儿你们占理,谁也挑不出错。”

说完这个事儿,秦澜又说要买粮食的事儿,原本这个事情找李大锤说比较好,他们和李大锤熟悉。只是,李大锤他现在是双峰镇远近闻名的包工头,拉着一帮人进城修路去了,除了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不在家。

不能找李大锤,买粮食这事儿最好找大队长。

“你们要多少?夏收的粮食我们收了小麦、油菜籽、高粱,过几天地里的玉米也要收了,红薯和水稻还要等一两个月。”

“小麦和高粱我分别要三千斤,红薯和玉米五千斤,过段时间等收获了,我们来拉。”

“没问题,这点粮食我们大队还是有的。”今年风调雨顺,他们地里收成都不错。

大队长跟秦澜打听,“听说从去年开始,东北和华北那边又出现干旱了?春天的时候报纸上说,要从咱们南方调粮去北方?”

秦澜叹气,“消息是真的,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北方降水少,冬小麦都欠收。”

大队长心有戚戚,“现在算好的,至少咱们南方一切正常,还能支援支援北方。要换到那三年灾害的时候,全国各地都挤不出来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