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5/14页)

“哈哈!文艺部长果然幽默过人,你这部长大小也算个领导,这酒窝也比美女好看,不找你找谁?我就是来恭喜你当选的。”

“一场误会,何喜之有?票数肯定统计错了,当选的不可能是我。”

“怎么这么不自信呢?你的才华有目共睹,当选是众望所归。你的演讲热情洋溢,态度诚恳,看得出是认真准备过的,大伙的掌声很热烈。”

“可我没后台。”

“你有工作能力啊,发表过那么多文章,军训的时候还当过板报编辑,那期板报领导们都很喜欢。”

“可我没后台。”

“你有群众基础啊,学校里喜欢你作品的人可不少,你来当的话,《西都风》的销量都会节节高呢。”

“可我没后台。”

“只要你愿意,我可以是你的后台。”

“那我要赶紧拆台去了。”

“你可真没良心,要是没我这后台,你怎么可能当上文艺部长?”

“什么意思?你搞什么鬼?”郑能谅顿时不安起来。

裘比轼甚是得意:“投票给我的人,当然也会投票给我觉得适合当文艺部部长的人。”

郑能谅没想到竟是裘比轼在暗中帮忙,同时马上意识到这一招的威力:“你真阴险,想让大家都以为我是你的人,把我拖下水是吧?”

“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裘比轼一脸委屈状,“难道就不能是因为我发自肺腑地欣赏你吗?何况,看在小蓓的面子上,我也该帮你。”

郑能谅一惊:“什么?她叫你帮我了?”

裘比轼笑笑:“那倒没有,我自愿的,伟大吧?”

“猥琐吧!谁要你帮?我凭自己本事,当不当得上都无所谓,被你耍手段弄上去的还有脸当?这差事我干不了,另请高明吧,不送。”郑能谅把门一甩,转身朝屋里走去。

裘比轼一伸脚顶住门,慢条斯理地替他分析利弊:“这是代表们一票一票选出来的,当初是你自己要参选的,选上了又不当,难道把选举当儿戏?就不怕大家说你玩弄民意?就不怕给领导们留下个恃才傲物的印象?”

郑能谅想想真的挺麻烦,回过头骂道:“卑鄙!你到底什么居心?把我弄到文艺部对你有什么好处?”

“没好处。”

“笑话,没好处的事你会干?”

“我知道你对我有成见,不就是因为小蓓嘛。优秀的姑娘人人喜欢,那都是私事,可文艺部长这事是公事,你不能因为私事上的矛盾就把公事都往坏处想。”

“不,我们之间的矛盾不只是小蓓。”

“啊?还牵扯了别的女生?”

“不是女生。”

“男的我一般不碰的。”

“一般……还真碰过啊?”

“……这跟又你没关系,除了小蓓,你我之间还能有什么矛盾?”

郑能谅一字一顿地回答道:“三观不合。”

裘比轼愣了下,不以为然地哈哈一笑:“三观不合?生辰八字、属相星座还不合呢!又不是相亲,谁要跟你合?反正我该说的都说了,去不去是你的事。”说完抬手看了看腕上的金表:“我还有事先走了,想清楚了再决定哦!记得代我向小蓓问好。”

当晚的卧谈会上,郑能谅向众兄弟征求意见:你们说我到底去不去当这个文艺部长呢?

霍九建:常言道,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千万不能去!

谷二臻:常言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倒灶喝凉水。不去白不去!

冉冰鸾:常言道,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去了也白去!

华泰崂:常言道,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白去也要去!

阚戚智:常言道,良言难劝该死鬼,慈悲不度自绝人,爱去不去!

“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我还是听天由命。”郑能谅说着抛起一枚硬币,落定,国徽朝上,当即宣布:“我去!”

霍九建问:“你这是句口头禅还是要去上任的意思?”

冉冰鸾则质疑道:“不对啊,你扔硬币之前也没说国徽朝上代表去还是不去,规则和结果完全由你一人说了算啊!”

郑能谅点点头:“没错,裘比轼也是这样把我弄成文艺部长的。”

与此同时,惨败的任赣士和“不羁阁”的几位元老在“土曾月巴烤肉店”召开批判大会,历数裘比轼十大罪状,并祝他“生儿子没屁眼”。会后五分钟,会议精神就传到了裘比轼耳朵里,作为胜利者,他表现出豁达的大将风度:“老子就喜欢女儿。”

第二天,校报和《西都风》的记者们倾巢出动,采访新当选的学生会干部。严格地说,不是“新”干部,一大半都是连任的老面孔。他们在接受采访时都很低调,回避了一切敏感话题,尤其是私生活方面,口风比娱乐圈明星还要紧,因为内容比明星更见不得光。记者们撬不出什么料,只好把目标锁定“校园政坛”的新人郑能谅。

一位来自校报的记者问道:“郑能谅同学,你觉得自己当文艺部长一职有什么优势?”

郑能谅耸耸肩:“毫无优势,我就像个刚出道的女艺人,唱功平平,演技拙劣,没脸蛋没身材,没文化没气质,还一肚子臭脾气,动不动就耍大牌,怎么可能有前途呢?”

记者说:“集百丑于一身,不世出的极品,不红透半边天还有天理么?!”

“所戴斯内,”郑能谅吐出一句刚从秦允蓓那里学来的日语,释然道,“看来这个文艺部长我还是当之无愧的。”

记者又问:“上任后,你有怎样的打算?”

郑能谅说:“我打算先买一个背篓。”

记者好奇:“为什么呢?”

“我自知能力不足,难堪重任,还经常说些别人不爱听的话,写些让人不高兴的文字,所以,希望大家看我不爽的时候丢得准一些,每一篓西红柿和鸡蛋我都会捐献给学校食堂,为改善伙食尽一份绵薄之力。”

记者不知道是没听懂还是装傻,后来在报道中颠三倒四又煞有介事地写道:新当选的文艺部长是个吃货,满脑子都是吃,上任后第一件事是想换件大餐具,最喜欢的一道菜是西红柿炒蛋。

莫名其妙的是,这位记者还为郑能谅编了三场轰轰烈烈的初恋和五段波澜壮阔的绯闻,连郑能谅自己因为脑震荡都忘得差不多了的童年生活也被他一支妙笔描绘得荒诞离奇、跌宕起伏。郑能谅不禁怀疑这家伙是裘比轼派来玩他的。

更莫名其妙的是,因为这篇报道,《西都大学校报》的发行量直线飙升,校园网的论坛上也热闹了好一阵子。郑能谅身不由己地成了公众人物,到食堂打菜总觉得阿姨们的眼神有些异样,走在路上也总觉得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他第一次领教了炒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