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战争与文学(上)(第3/5页)

于是他们可怜了一顿晋国人,赫然发现,他们其实跟晋国人一样。

都没有家了。

鲁国打了那么多次仗,早就已经将家园都打没了。

……

“这是什么?”郑长隆在跟郑大树往宿城去的时候,看见一对农家夫妇在烧火烤一样东西,那东西郑大树是认得的。

“是老鼠。”那农家夫妇还没有说话,郑大树便说了出来。

郑大树好歹是世家出来的,听见这对农家夫妇竟然在烤老鼠,心中不由泛起一阵恶心。

他们是进来借水的,这对老夫妻也很善良,即便兵慌马乱也愿意让他们进屋稍作休息,给他们打来了井水,道:“家中没有柴火烧热水了,客人将就着喝一喝吧。”

郑长隆就好奇的道:“为何要烧热水?”

老妇人就道:“是前阵子来的禹医说的,说是井里的水不能喝,只有烧开了的才能喝下去。这井里打上来的水啊,里面有什么菌菇?哎呦,说了一大堆,但老妇人我一点都没有记住,只记得说不能喝。但我们哪里能有那么讲究?”

“可我们是没什么讲究,看客人的模样,肯定是读过书的,想来讲究一下,所以只能委屈客人了。”

郑长隆听她说话,倒是说的十分有模有样。问:“你可是在世家大族做过事情?”

那老妇人点头,“做过,我和我家老头子之前都是城主郑家的奴仆,后来有一次,郑将军有了孙子,便放了一些人出来,我们便是那一次出来的。”

郑长隆没想到还有这个渊源在,又想起确实是有这么一回事,当时嫂嫂生了小侄儿,父亲大喜,放了一些奴仆出去,当做是行善。可是,小侄儿如今已经死去了。

老妇人见他喝了水,就将碗收回来,道:“客人。可要吃过了饭再走?”

郑长隆摇头,将身上的一块玉佩留下来给两人,道:“多谢你们的水,我们就不停留了。”

老妇人坚决不要,“不过是一碗水罢了,怎么敢得到客人这么好的玉佩。”

郑长隆便道:“你们不拿,我这心里就不安心,虽是一碗水,却也是心意。”

他将玉佩王老夫人怀里一塞,便大步的往前面走去。

那老妇人就垂头退到了一边,倒是那老翁在门外见了郑长隆,想要说几句话又不知道说什么,只手足无措的在那边烤着死老鼠。

等两人走了,老翁才有些埋怨的对老妇人道:“我说了不让把死老鼠拿出来招待,你偏要拿出来。这再是肉食,是公子那么一个金尊玉贵的人,怎么可能会吃呢?”

老妇人拿着玉佩,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那还要拿什么?拿树皮么?咱们还有树皮么?”

这只死老鼠已经是他们家今天,明天和后天的食物了。

老翁就叹了一口气,道:“哎,没想到四公子还活着。”

接着又发现了老妇人怀里的玉佩,大怒道:“你怎么好收人家的玉佩呢?”

老妇人就哭着道:“我有什么不好收的?当年,主家放了我们出来,我们心存感激,于是这次征兵,咱们家的大儿子去了,也死了。又征兵,二儿子去了,又死了!”

“咱们拿得起这块玉佩。”

另一边,郑大树问郑长隆,“将军,只不过是一碗水罢了,您怎么还真的给他们一块玉佩呀!”

郑长隆却看着远处那座房屋道:“因为他们刚死了两个儿子,都是为了涂山城而死的。”

那屋子里面明显有三个房间,还有年轻人的衣服,但是,如今,那屋子里面又多了两个牌位。

那牌位崭新的很,没有写任何字,因为这对夫妇也不识字,而如今战乱纷纷,也没有能力去找一个会写字的人,帮他们写上儿子的名字。

他们固执的将牌位立在两个房间里面,按照晋朝的习俗,这是希望死去的灵魂能够归附在牌位上面。

“他们定然是认出我来了,所以才让咱们进了屋。给他们一块玉佩,还是因为我身上只有玉佩了。”

……

“这块玉佩能卖多少银子?”

禹国京都里面,一个身穿丝绸,但却在当铺里的少年郎面带羞愧的问当铺掌柜的,“可能多给一点?”

那掌柜的就道:“公子,我给的价格,您出去打听打听,肯定是给您最公道的价格。”

少年就叹气了一声,将玉佩递过去,“那就按照你说的给吧。”

掌柜的便露出一丝得意的笑,拿了当票给少年,然后也有闲情说笑了,道:“看公子穿着,也不至于是来当东西的,可是有什么难处?”

少年便有些气愤:“我是燕国人,想来报考你们的技术学院,谁知道刚到京都,行囊就被偷了。”

这掌柜的听见是来报考技术学院的外来人,便道:“那公子便可以去报官的。”

那少年就笑着道:“在京都被偷了东西去,报官还能找回来?”

在燕国,这种京都脚下的宵小敢作恶,一般是有门路的。他一个外来人,在燕国也没什么家世,只是家里做着生意,略微好一点罢了。

好在他行囊里也没什么贵重的东西,因为是来报考技术学院的,定然要长时间居住,便将他托付给了在禹国京都的亲戚,待会,他就拿着当玉佩的银子,买点东西去亲戚家。

但是掌柜的却皱眉道:“公子别以楚国论禹国,天子脚下,禹国可不敢放任偷盗之人。”

那公子见掌柜的说的如此严重,不由得信了几分,道:“那我便试试报官。”

掌柜的将银子递给他,道:“如今公子银子少了,不可乱花费,七月京兆尹府报官时,大可不必租牛车或者马车,您只需要往前面公交站牌处等3路马车,在京兆府下马车即可。”

这话说的刚来京都的罗玉松十分迷惑,好在这次他遇见了好人,这当铺的掌柜十分热情,不仅仅给他解释了什么叫做公交马车和公交站牌,还给了他一张叫做京都线路图的小册子,叮嘱他看清马车外面贴着的数字再上车。

罗玉松感谢了一翻走了,没有看见“这傻帽真好骗,要是身上多几块玉佩当就好了”的感慨。

他拿着线路图,顺着掌柜指的的方向慢慢走去,因着天色还早,他并没有急着赶路,一路上都在看京都的人。

看完了,只有一个想法:这里的人,可真忙啊。

每个人好像都有无数的事情要去做,每个人脸上都是一脸为生计奔波的表情。有卖豆腐的阿婆,在旁边一边卖豆腐一边数落自己的孙子不如孙女聪慧,不聪慧就算了,还没得到儿子的喜欢,因为儿子最近喜欢上了别人家的孩子。

那买豆腐的人就道:“不如你就给你家阿篱跟丹青订一个娃娃亲。丹青那孩子长的好,虽然好像是无父无母,跟着姐姐在美食街那边卖豆腐,可是我看着吧,这孩子是个成大才的,小小年纪,气度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