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第3/4页)

“唉,这事……说来也是,家门不幸。”那人苦笑连连,还是摇头,“不好说。”

“与家中有涉?”伏传心念一动。

郇城有妖族作祟,害的就是家门之外的“外人”,反倒是杏城闹起来的种种,祸起萧墙之内,坏的都是人心。两城闹出来的麻烦事,郇城闹的是妖,杏城闹的实际上是魔。

想起武兴城原本就有杀人碎尸的异事还未收拾,伏传就忍不住怀疑,难道又有魔事?

——是鬼道堕魔?还是妖道堕魔?

那人显然顾虑重重,很不愿意对伏传说内情。碍于伏传救了他,他也不好意思转身就跑。

伏传把龙女从兜兜里戳醒,放在手心,说:“你看。”

龙女和虚弱之下就随便变换物种的阿寿不一样,她变成巴掌大也是龙形。龙有四足,有龙须龙角,连爪子都和普通动物不一样,五爪锋锐,苍冷优雅。哪怕她只有三寸长,依然威仪万千。

“龙、龙、龙……”那人吓懵了,呆了片刻才猛地跪地膜拜:“小的拜见龙王老爷!”

“你把那边封住的石灰池烧了。”伏传给龙女派活儿。

龙女见他炫耀自己的身份,也没有化作人形,直接保持着三寸龙身游到半空中,对准废弃的石灰池,呼地喷出一道天火。伏传恰好将跪地磕头的男子扶了起来,让他抬头看见龙女喷火的样子。

龙影虽小,天火如注。

月白色的天火呼啸而过,整个废弃的石灰池顿时烧成白地,什么都没留下。

最争气的是,这回龙女控火非常精准,天火烧掉了石灰池,瞬间消失。并不需要龙女再飞出去把剩下的天火吞回去——那就略显没牌面了。

此时龙女只需要嚣张跋扈地游回伏传手心里,骄傲地抬起她的两根龙须,鄙视着凡人。

“回去吧。”伏传把工具龙放回兜兜里,覆上盖布。

“你如今能相信我的本事了吧?”伏传问。寒江剑派的名头在民间还不如龙女好使,他要说自己是寒江剑派弟子,这人只怕听都没听说过。

现在这人已经完全没了顾虑。走街串巷的骗子玩个把戏,倒是能弄出龙形虚影。但是,哪家骗子能一口火就把城南闹鬼的石灰池喷没了?实实在在的烧成了白地,不服不行。

“还请老爷做主!”那人噗地跪在地上,“替小的老父老母报仇!”

“大哥请起。你只管把事情来龙去脉告诉我,道理在你身上,我自然替你做主。”伏传刚下山就干替人说和讲理的事情,稀奇古怪的事也见得多了。看似受害人,却也未必都占着理。

“这事要落在我家那个不争气的二弟身上……”

据此人所说,他叫郭迎,是家中老大,还有个弟弟叫郭冶,行二。另有姐妹三个,都已经出嫁。父母在堂,兄弟两个也没分家,一直侍奉父母住在武兴城西街上。

郭父年轻时在一家南北商行当伙计,因聪明勤快,得了掌柜青眼,学了些算账的本事,也略微认得几个字。后来掌柜在行里受了排挤,搬家去了南边,郭父也不得已换了份工,给一间相熟的药铺当账房——差事清闲,钱就没几个了。

郭家过得不很富裕,郭迎很小就去当学徒,有郭父教识字算账,他又是打小就在商号干活,算是东家的自己人,年深日久,自然是越过越好。东家为了笼络他,将放良的丫鬟给他做了老婆,也提拔他做了个小小的管事。

家里郭父、郭迎都在挣钱,压力就没那么大了,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郭迎身为长兄,自然要为父母分忧,主动和郭父商量,给弟弟郭冶在商号谋份差事,再取一房老婆。父兄商量这事完全不必和当事人商量,直接办就行了。哪晓得郭冶在这时候爆发了。

“他只说小人给他谋的差事辛苦又卑贱,不能出人头地。又问小人是不是故意拿他做垫脚,放在商号里做支应。最不开心的是家中父母给他说的亲事——说弟妇颜色不好,膀粗腰圆,责问我为何不等他进了商号,也从东家家里求个放良的丫鬟做妻室,是不是担心他也得了东家的丫鬟,会夺了小人的差事……”郭迎说得满脸无奈。

郭迎说得比较客气,伏传历世长久,哪会听不懂他隐藏起来的未尽之语?

郭冶若是有本事,完全不必等着父兄安排差事。显然是没什么本事,才要看父兄情面为生。东家的青睐又哪是那么容易得来的?郭迎从小在主家做学徒,情分不一般,才会得到东家信任。郭冶并没有这段辛苦就不可能得到这份信任。

至于说东家放良出来的丫鬟,一来不可能那么恰好就有丫鬟要出来,二来也未必都如意。

郭冶嫌弃父兄说的老婆不好看,显然郭迎的老婆颇有姿色。颇有姿色的丫鬟被放良嫁人……这里面很多事都不好说,只有夫妻才知道。

“小人父亲很是震怒,二弟又吵闹不休,母亲便拿扫帚打了二弟的头,又命小人拿下二弟,要施用家法。”郭迎神色黯然,夹杂着几分难以理解,“那时候二弟便挣扎得厉害,绝不肯跪下认错。小人便和父亲一起,将他按在地上,让母亲打了他几下。”

伏传心想,这顽劣不听教的孩子,既然不肯领受家法,就该放手让他滚出家门,再不管他。

哪晓得郭迎竟然哭了起来,哽咽道:“没过几日,小人的父母……便被杀害,尸身切成几十块,拼成人形,一并躺在床上。”

这与伏传所知的杀人分尸之事对上了。他很吃惊,据他所知,杀人分尸之事并不频繁。若是这人大开杀戒,动辄杀人分尸,只怕早就上达天听——就算寒江剑派不知道,龙城皇帝处早就该知道了。

郭迎继续说道:“小人原也不知为何这等惨事临门,直到两个月前,小人那六岁的儿子,手里拿着一把小剑,对准小人的面,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①”

“六岁稚子?”伏传再次确认细节。

郭迎点头,眼中含泪:“小人那儿子只读过一本蒙书,这话若是无人教他,必然不会说。”

“孔氏大儒所言,孔大儒也以此获罪伏诛。”伏传摇头,“此后呢?”

“小人便听见一个声音在耳中响起,嗡嗡就似钟鸣,那声音说,念你也受父母钳制折磨,对待幼子还算温厚,饶你一命,好好给儿子挣钱去吧——”郭迎说起来还有几分后怕的表情,嘴唇颤抖,非常紧张,“小人便每天浑浑噩噩地来这里烧石灰,每天得十个钱,天黑才下工。”

郭迎本身就比较聪明,能算账认字,又因为那天发生的事情太过刻骨铭心,种种细节都没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