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以及与本书相关的一切(第5/7页)

[1]赵凡,张九星,张伟“国际空间”站美国国家实验室的项目管理实践[j]国际太空,2017(06):31-37

[1]苗治平,仇伍霞,马小莉,骞爱荣空间微重力环境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j]宇航学报,2017,38(03):219-229

[1]仲作阳国际空间站噪声仿真与评价[a]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c]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2016:2

[1]戴振东空间机器人的若干前沿领域:研究进展和关键技术[j]载人航天,2016,22(01):9-15

[1]顾冬晴,叶飚,刘玉基于整周模糊度精确解算的空间站伴随飞行器dgps相对导航技术研究[j]载人航天,2015,21(06):589-592+617

[1]朱阅訸空间站运营在轨事件与货运补给规划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1]于沫尧地月l1平动点空间站的力矩平衡姿态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四届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2015:2

再聊几句闲话,关于火星的轨道

说实在的,作者君也不想说这么多闲话,但同学们都太认真,提的问题太多了,作者君不得不出面解释一下。

最多以及最大的问题,还是关于地球消失后火星的轨道变化,作者君甚至发现有人在评论区把参考文献都贴出来了,作者君也看完了他给的论文。

首先,地球消失了,对火星轨道会有影响吗?

答案是有。

尽管太阳系内998的质量都在太阳身上,但太阳系内各大行星之间仍会互相扰动,比如说历史上海王星的发现,就是因为天文学家布瓦尔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运行轨迹与预测结果不符,这让他推测天王星的轨道之外还有一颗行星,最后约翰·亚当斯根据轨道的扰动计算出第八颗行星的位置,这颗行星就是海王星。

但是,这种行星间的扰动是极为微弱的——特别是地球或者火星这样体积很小的类地行星,影响的时间跨度常常要以百万年,千万年甚至亿年计。

所以有些同学想象,地球消失了,火星就会骤然脱离轨道,猛地坠入太阳或者被甩出去脱离太阳系,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所以对于寿命短暂的主角而言,火星轨道漫长的变化他是看不到的。

另根据质能守恒,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简单计算一下,要把火星甩出太阳系,需要多大的能量。

就这样。

参考文献(3)

作者君将参考文献部分列举如下(接上篇)

[1]荣鹏航天器近距离交会的容错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1]高登巍,马卫华,袁建平采用反馈路径规划的航天器近程安交会对接[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8,35(10):1494-1502

[1]赵书阁近圆轨道航天器交会调相自主化与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

[1]李萌,龚胜平,彭坤,马晓兵直接优化算法在快速交会组合变轨策略中的应用[j]载人航天,2017,23(02):156-162

[1]任天鹏,唐歌实,许柏,路伟涛,陈略,韩松涛,王美面向绕月交会对接的同波束vlbi研究[j]深空探测学报,2017,4(04):367-372

[1]郭永,宋申民,李学辉非合作交会对接的姿态和轨道耦合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6,33(05):638-644

[1]冷青凡,薄煜明,赵高鹏,刘鲁江空间航天器交会对接位姿精度估测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6,33(12):47-53

[1]赵云志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模拟器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1]张亚坤,李海阳,李涛遥操作交会对接轨道共享控制策略[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7,39(01):17-23

[1]李学辉航天器轨道构型和自主交会对接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龚柏春航天器自主交会仅测角相对轨道确定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

[1]封天明航天器自主交会对接相对导航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李向宇基于空间目标对接环的视觉测量算法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安浩空间交会对接相对运动姿态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苏晏,胡海霞,陈长青,王敏一种用于航天器交会任务的联合控制方法[j]航天控制,2016,34(04):42-46+100

[1]陈长青,解永春,梁红义一种交会对接轨迹安带确定方法[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7,43(03):48-53

[1]程权成航天器交会系统非脆弱滤波器的设计[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3):62-66+73

[1]曲光非合作目标空间交会近程导引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王广义特定推力方向下的航天器远程交会轨道优化与设计[d]山东大学,2018

[1]彭坤,杨雷利用地月间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分析[j]宇航学报,2018,39(05):471-481

[1]李蒙,马晓兵航天器远程自主交会方法设计与实现[j]宇航学报,2017,38(09):911-918

[1]刘启海,龚德铸,华宝成,钟俊,郑岩,赵春晖新一代空间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8,44(02):56-61

[1]龚柏春,李爽,郑莉莉,周文勇空间非合作目标近程交会仅测角相对导航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8,26(02):173-179

[1]黄成航天器交会对接有限时间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徐晓静,晁建刚,赵再骞手控交会对接靶标的光照遮挡仿真与预报[j]载人航天,2017,23(05):626-630

参考文献(4)

作者君将参考文献部分列举如下(接上篇)

[1]牛希基于步态行走的先进航天服关节性能仿真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1]张万欣,李潭秋,尚坤,李猛航天服压力防护技术发展与构想[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8,31(02):121-130

[1]王振伟,胥任杰,刘双印,徐利梅,谢晓梅,范守文面向星表探测的航天服关节系统概念设计[j]载人航天,2018,24(01):48-54

[1]武利利航天员舱内服装设计分析[j]针织工业,2017(11):14-17

[1]贲勋,张少华,张晓屿,刘欣美国新一代航天服热控系统简析[j]国际太空,2017(08):58-62

[1]杨冬晖,李猛,尚坤航天服隔热材料技术研究进展[j]航空材料学报,2016,36(02):87-96

[1]周航,李运泽,王胜男,周国栋基于冷热电一体化的舱外航天服生命保障系统性能[j]航空动力学报,2014,29(03):541-548

[1]陈尧,田寅生,杜浩,丁立舱外航天服热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8,31(04):476-482

[1]郭筱曦国外载人航天在轨服务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j]国际太空,2016(07):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