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第2/2页)

对方不忍心好文无人观赏,因此就转发在杂志的公众号上。

10万+的阅读量彻底带火了这个影评。

与此同时,在这日的一次采访中,凌语也提及了这部电影。

“不以评委的身份,只以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这次很多影片都很好看,但我私心最喜欢的都是《莫离》。”

两位大佬的推荐,加上岑诀本身积攒的人气,彻底为电影带来了改变。

购票数和观众数暴涨,而且一些观众们偶尔还在影厅门口认出了一些乔装打扮的评审。

正如一些资深影迷所预料的那样,评委们明显更喜欢《莫离》超过《乡愁》。

一位评委在私底下与好友说道:“虽然《乡愁》聚焦战争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但明显《莫离》更加有厚重感。”

虽然《莫离》的背景是在二十年之前,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

随着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年轻人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换得一份糊口的工资,而一些积累起的资本,却在以成倍增速递增。

差距不断两极化的背景下,人们处于一个地球,却又像是位于被分割的平行时空。

在电影中,女主人公最终只有靠着“搞个大动静”来获得公平,在现代社会何尝不是这样?

一些评委虽然碍于规则而不能透露自己的投票倾向,但无论是他们,还是影评人话语中的偏好却相当明显。

这些信号都让黎源和岑林染感到不妙。

“——咱们不是认识两个评委吗?”

基于岑林染的“勤奋”,的确与有两个评委搭上了话。

但,这些评委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精,在先前尽可以随口应承,可投票时却要权衡许多因素。

他们的投票过程从头到尾是公开的,如果投了《乡愁》,会不会有人怀疑他的公正性?

如果说《乡愁》的制作方没有买这么多水军,没有显露出自己的机心和财力,那么他们或许还可以以鼓励、个人喜好等借口冲《乡愁》一票。

可现在,在《乡愁》疯狂营销下,《莫离》明显吃了亏,在如今情况下,再说“鼓励”,恐怕不合时宜。

何况,《乡愁》也并没有给他们多大的好处,让他们枉顾自己事后声誉。

如此权衡下,评委们就不再与《乡愁》方联系。

这一番动作传递出的信号让岑林染两人焦虑不安、辗转反侧。

“不行,我们必须要想办法,不能坐以待毙,不然必输无疑。”

岑林染咬咬牙,说:“我们走那一步。”

翌日,电影节的组委会收到了由主管部门转来的一封举报信。

这封举报信上,匿名人士举报电影节评奖内幕。

“某位参赛选手即是电影节创投创官方,又是比赛选手,怀疑电影节主办方进行奖项买卖,请求贵局查实。”

看到这里,组委会的负责人汗滴瞬间就掉下来了。

举报信上虽然没有点名,但组委会负责人一看就知道指的是谁。

乐音是电影节创投论坛的重要成员之一,岑诀是其中最大的投资人,这件事组委会负责人知道的时候,也吓了一跳。

后来,他见天寰影视转发电影节的消息,知道了岑诀与戚雩的关系,又是吓了一跳。

为了电影节评奖的公正性,他愣是死死地将这些消息按住,并且三令五申请评委们从电影质量出发投票。

谁知道,他一心想要公平,却被背后的小兔崽子捅了一刀。

“头儿,这怎么办?”

“能怎么办?改规则!”

就算为了给上级交差,也要做出该有的姿态来。

于是,电影节增加了观众投票的环节。

以购票时的票根为凭,每个观众可以选出最喜欢的三部电影。

投票箱上锁,摆在门口,与此同时,线上的投票以购票的身份证作为是否具有投票资格的依据。

岑林染方得知了新的投票规则,顿时大松一口气。

“稳了。”

“这次评选观众选择占60%的权重,评审占40%,我们未必会拿到评审票,但是一定会拿到观众的票。”

他们的人气有目共睹——毕竟,几百万营销费不是白花的。

就在《乡愁》一方松了口气时,组委会正在统计当天的投票结果。

“可惜《莫离》了。”

“谁让我们报上去的权重被上级改了……”

原本组委会报的是方案是评委50%,观众50%,但领导们传达下来的意思是“电影节要充分体现影迷选择”,于是观众占了多数。

“只能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组委会的人也认为在人气上,《乡愁》打不过《莫离》。

一个小时后,观众票数统计结束。

看着票数排名,组委会大吃一惊:“怎么会这样?!”

排名第一的,俨然是不那么热闹的《莫离》。

而且,《莫离》还与《乡愁》拉开了将近20%的票数!

这、这到底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