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今日份的圣人。(第2/3页)

想象一下外面白雪皑皑,一家人围着暖炉往外看雪,场面得多浪漫呀!想想都让人开心。

广受好评的玻璃成为了洛京人走亲访友时的最热话题,是本地的想方设法也要弄块玻璃回家,不是本地的更是羡慕,抓着亲友问要去哪里买,得知不久后各地都会出现玻璃铺,许多人家都忍不住眼热,谁不想做那第一个用上玻璃的人?

就连心里暗自不爽的窦阁老都没能忍住令人割了一块回去,当然,为了维持自己两袖清风的形象,他是不能把家里门窗全换成玻璃的,于是就在书房靠后园的窗户换了一块,这玻璃可真是好,摸着坚硬,有这样的厚度却又丝毫不存杂质,真是个好东西。

不过想想因为丧夫之痛一直闷闷不乐的次女,窦和正还是派人把次女院子里的窗户都换成了玻璃,希望卧床不起的她也能透过玻璃窗看看外面的花草。

可惜的是,这份慈父之心在窦家二娘子看来是十分虚伪的,她迄今都不愿旁人称自己为二娘子,在她心中,只当自己是谭夫人。

父亲以为这样做她便会轻轻放过么?不可能的,她日夜梦见浑身是血的夫君,似乎在叮嘱她要报仇,府里其他姐妹都一家和睦,惟独她失了夫君,父亲如此假惺惺又有什么用?当初还不是他不肯将夫君保下?

窦和正这番拳拳爱女之心,究竟是出自真情,还是心血来潮的补偿呢?

窦二娘子终究做出了选择。

到了玉佩跟镯子恢复光泽可以回到现代世界时,秋漾走不开,因为杂交水稻已经成熟,来自边境的棉花也在送来洛京的路上,奚寒则是不想走,大齐是个很奇妙的朝代,经过她的仔细考察,应该是在秦朝时走向不同,秦并非二世而亡,所以之后的发展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身为考古学家兼工作狂,奚寒根本不想回去。

她的假期没有休完,女儿就在这边,而且她又不会想念秋国华。

徒留独守空家的秋国华每天盼星星盼月亮扒拉手指头算母女俩啥时候会回来,结果满了一个月,他都不敢往外跑,就在家等着,可怎么都等不来人时,秋国华不由得想,不会吧,是不是出了什么回不来的意外?奚寒不回他能理解,她到大齐指定是如鱼得水乐不思蜀,可漾漾不该也不回呀!

那丫头追的周更番剧都更了四集,她怎么可能忍得住?

但无论秋国华怎么盼,都没能等到母女俩的身影,这让他十分悲伤,总算是明白了先前他们逾期未归奚寒有多担心,果然,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同样痛过的人才知道这里头的苦。

他能怎么办呢?除了等?

大将军孟飞华忠心耿耿,他严格按照朝廷送来的方法组织军民共同种植棉花,惊讶地发现打顶后,开的花果然更多了!真是神奇,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步骤,却能有如此奇效,待到九月棉花收成,他立刻派人采摘,并且装好送往洛京,同时准备下一波的种植,还有就是边境这边也要盖玻璃窑厂,根据皇后娘娘的种植手册上面说,如果能跟顺利建立起玻璃大棚,那么以后冬天边境军民就不必忧愁没有蔬菜吃了!

边境生活苦啊,不止将士们苦,百姓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若是真能在大冬天吃上蔬菜,那他真是要代表边境军民感谢皇后娘娘!

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孟飞华仍旧听说了“神迹”之事,昭武帝暗中派人到处传播,想不知道都难,还有人将此事编成故事讲、唱成戏文……总之秋漾对此无法直视,羞耻地抠出一整个地球。

棉花送到洛京后,秋漾高兴的不行,被派遣出去的女官们也纷纷递回消息,她们不仅顺利克服困难完成了任务,还依照秋漾所说的丈量了当地土地,记录了土壤的温度与湿度,以此来判断适合什么样的农作物生长,结论是大部分的土地都可以种植地瓜玉米土豆西红柿,推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且这几样农作物生长周期短,最重要的是产量高,至少填饱肚子绰绰有余,说不定一年到头,还能攒下三五个子儿。

宁秋娘心细,她在信里提到,身为女官,瞧不上她的以官宦居多,大部分百姓听说女官的名头,反应反倒并不激烈,甚至在她们展现了能力之后,对她们十分信服。

不仅如此,宁秋娘还附赠了一个小册子,册子上是她一路所见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些她觉得可以为皇后娘娘所用之人,基本都是女人。

最后,她提到自己经过曾经的家,却没有过去,总觉得那里并不属于自己,也没有必要再与父母兄长相见。

秋漾没有跟爸爸妈妈吵过架,不能说完全理解宁秋娘,但她能做到尊重对方的选择。

棉花一到洛京,经由培训好的女工纺织后,至此,大齐历史上第一块细棉布正式宣告存在!

细棉布摸起来格外柔软细滑,而且除却纺棉线外,棉花填充在袄子里,可比多裹几件衣裳保暖!

秋漾在宫中从不担心寒冷,可百姓不像她有这样好的条件,好在棉花发现得早,当时正值种植季,胡人修生养息不曾来犯,孟飞华组织军民种棉花,产量相当可观,边境的水土意外适合棉花生存,源源不断产出供给的棉花,足够支撑起四处建立的纺织厂。

坐落于洛京治下的小富乡村是第一个接收到招工通知的。

小富乡村虽名字中带了个富字,实际上并不富裕,不如周围的其他几个村落,但靠着离洛京近,家家户户也还算得以温饱,虽然如此,家里若有老人小孩头疼发热,手头亦掏不出几枚闲钱。

与京城近的好处便是易受教化,民风也更加开放,比如说先前招工铺路,小富乡村的村民们先是吓了一跳,差点儿拔腿往山里跑,被安抚下来后,也是第一个响应的。

有了头一回的经验,朝廷再来招聘,他们都很热情,管饭又给钱,活虽说累了些,但比下地犁田可轻松多了!

结果这次居然只招女工!

有村民便不满:“为何只要女工?有啥活是女人能干咱们汉子干不成的?”

负责招聘的传道官是个约莫三十来岁的女子,她笑笑说:“纺织厂招工,自然只招会织布的女工,这位大哥难不成也会织布?若是你会,倒也能去报名。”

这年头哪有男人会织布,此人登时面上讪讪,有人与他不对付,见他出丑,便叫道:“女人还能生娃!王老三!你能生娃不!”

现场顿时哄笑一片,王老三面红耳赤退下去了。

因着只招女工,大部分人家都愿意来报名,但纺织厂规定不收十二岁以下女工,上倒是不封顶。

这第一批到了纺织厂的女工们望着这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厂子感到十分不可思议,面对改良过更方便快捷有效率的纺车,更是不知该如何下手,好在厂内有人专门负责教导,用来纺线的是一种格外柔软洁白的花,摸在手里都让人不大敢使劲儿,生怕弄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