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章 绿色产业(第2/2页)

“那怎么办,人家都找上门了,一口回了,以后我们市有事情找人家协调,人家还能给好脸!”何有为道。

许慕光道:“所以我才左右为难。也是我们‘全力职中’给的条件太好了。”

“肯定啊!我算过账,一个学生一年恐怕要贴补一千多块呢,一千个学生就是一百多万。

也就是我们‘全力企业’有魄力,其他地方哪有可能这么干!”

“不是想干就能干的,不仅仅是贴钱,还得要拿得出这么多工作岗位,工资待遇还不能低了。

否则哪有可能让中考落榜生趋之若鹜?”

许慕光、何有为包括郭校长谈起这事儿都兴致勃勃,都觉得与有荣焉!

黄瀚道:“这样吧,给临近五个县市一家一百人的招生指标,前提是体检合格的前一百名中考落榜生,特别注明,只招农村户口。”

“为什么只招农村户口呢?”

“很简单,城市户口总能等得到分配工作,农村户口没有这样的条件。

他们毕业后肯定能够安心进‘全力企业’工作。这基本上能够杜绝我们花钱培养技术工,三年后便宜了别人。”

许慕光点头道:“有道理。农村人反正都是临时工、合同工,在哪儿上班区别不太大。”

何有为道:“我认为给一百招生指标,他们肯定乐坏了,我们可以趁机提更多条件。”

许慕光道:“你准备提什么条件说说呗!”

“‘全力职中’出所有的费用培养技工,如果外县市毕业生不肯留在‘全力企业’工作,那么其他用人单位就得补交在他身上的所有花费。

我们也不乱来,一个学生一年按照一千二百块算账,差不离。”

“这倒是合情合理,可以跟人家挑明了谈,不愿意来三水市工作的大可以选择自己县市的职业中学。”

“农村户口哪有可能读职业中学?学了干嘛?还不如提前三年去工地上打工呢!”

“也是!据我所知,也仅仅是我们三水市收了几大百农村户口的初中毕业生,其他县市的职业中学基本上是城镇户口。”

黄瀚知道办学能够带动地方经济,这还是个妥妥的绿色产业,不会给地方上带来污染,只会给地方上带来好处。

想把家乡发展成为地级市,肯定是要办大学的,可以采取跟名校合作,分设三水市校区的方式方法循序渐进。

锻炼办学队伍,积累办学经验也很重要。

先从做好“全力职中”开始,争取越办越好,不能敝帚自珍,仅仅面向本市招生太小家子气,生源质量也高不起来。

这一次从周边县市招生五百人,而且是中考落榜生中的翘楚,肯定能够提升“全力职中”的生源质量。

唉!学校就是如此,如果把北大清华的教授调去教一所三流大学,恐怕他们也无计可施。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是必须的。

生源质量能够决定学校的高度,甚至于比师资力量还要重要,毕竟现在的磁带、录像带能够辅助教学,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的途径多了不少。

去年开始,三水市普及汉语拼音标准教学,每天循环播放教学录像带至今,农村孩子的普通话标准多了,充分说明问题。

黄瀚道:“这事儿就算定了,何书记负责生源质量,尽可能多收些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

何有为表态道:“放心吧,我们要把‘全力职中’办成苏南省最好的职业中学,当然要挑选优质生源。”

许慕光道:“我们市的招生名额已经基本确定了,恐怕不可以减去五百。”

“当然不能,这五百人都是增量,你们立刻落实增加教师的事宜,依旧采取招募临近县市退休高中教师、退休技工的办法。

还要争取多安排一些应届中专、大专毕业生。”

“‘全力职中’给的待遇高于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优于绝大多数省重点高中,这事儿好办!”

何有为感慨道:“幸好你爸爸有魄力,‘全力职中’基建工程一步到位,要不然哪有可能这么扩张。”

许慕光道:“照这个样子发展,明年‘全力职中’就满负荷喽!我认为还应该投入二期工程。”

“你说得很对,‘全力职中’必须与时俱进,要对应社会需要培养技术工,可以开的课程多着呢。

今年就要增加锻工班、车工班、挖土机操作班,还要增加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等建筑八大员班。”

“是啊!入学不到一年就能够形成半工半读,这种教学模式太好了,不仅仅增加了劳动力,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还充分做到了学以致用。”

“这完全得益于我们市大企业多,不缺工作岗位,其他县市可学不来。”

“这就是你经常说的良性循环啊!哈哈……”

八十年代的学校都是国家贴钱无一例外,但是向重点高校倾斜,职业培训这方面做得不好。

三水市有了“全力职中”横空出世,将要改变太多农村初中生的人生轨迹,使他们由出卖劳动力的低端打工仔转变成技术工人。

几千人的规模呢!其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以后成长为高级技术人才也未可知。

至于是最后能不能收得到用人单位补交的学费,黄瀚根本不考虑。

有钱了还应该花钱做慈善呢!

不管做什么慈善也没有捐资办学来得更加直接,更加有意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