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遥遥领先于同行(第2/3页)

“来个人告诉我,前沿是怎么能这么牛逼的?”

“……”

嗯……

基本上是好奇同一个问题。

该说不说的,其实方年心里也有点好奇。

毕竟他又不懂芯片设计技术。

昨天上午陈建业院士下了飞机就去了杨浦,在偷闲餐厅就跟方年提了流片结果的事情。

起初方年以为是因为前沿科学开发者大会是前沿目前优先级最高的事情,流片完成以后白泽实验室不好报告失败。

但陈院士给的结果是比较保守的一个词:“在台积电流片后直接在现场进行了两天测试,基本成功。”

对。

基本成功。

当时陈院士也没提别的。

也没说,啊,这前沿科学开发者大会,整个前沿系都有贡献自己的一份气力,连前沿学术都特别邀请了一些教授来进行技术分享,就白泽啥也没有。

因为陈院士的保守答复,方年也没有当即拍板说要顺势发布这个神龙1号。

他只是让陈院士再看看,再试试。

今天上午,就在申城没回庐州的陈院士再次联系方年见了一面。

详细的阐明了神龙1号的各项极限测试结果。

不仅是白泽实验室,还联合了女娲实验室一起爆肝。

得出的结果是,经过前后两次失败的流片后,第三次流片终于完全成功,且极限测试结果表明,遥遥领先于同类处理芯片,中央处理器性能相较于苹果A5足足提高了70%。

方年连续问了陈院士两遍:这么短的时间里能不能确保测试结果完全有效。

陈院士连续回答了两次:能。

然后方年拍板,推掉几场技术交流会,改成前沿白泽神龙1号首秀。

也特地跟杜秘还有孙淦泷进行了简单汇报。

但是……

方年依然不知道,白泽是怎么忽然把神龙1号变得这么牛逼的。

28纳米工艺确实会比45纳米工艺在制程上牛逼许多。

可,之前不是说……

预设性能是比苹果A5提高20%吗?

现在怎么就保守估计性能提高70%了?

怎么就忽然遥遥领先全世界其它所有手机处理芯片了?

“……”

……

看着大荧幕上播放的Demo,方年跟旁边的陆薇语小声哔哔:“时间还是太紧张了,这个Demo不太符合我的期待。”

“怎么说?”陆薇语面露不解,“我觉得挺好啊。”

方年简单描述了下自己的想法:“我个人的期待是在一个实验室内,某个工程师直接介绍,而不是旁白列参数。”

“更有代入感是吧?”陆薇语眼睛一转,道。

方年点点头,然后感叹道:“老实说,其实我现在跟大家是一样的好奇,神龙1号到底是怎么这么牛逼的。”

“规划标准要求,包括名字都是你定下来的,你居然还好奇这个?”陆薇语都惊了。

见状,方年一本正经的摊手:“你好像在怀疑我懂芯片设计?”

闻言,陆薇语眼珠子一转,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头:“我的我的,也没事,一会陈院士还会简单讲一讲的。”

“……”

的确,在这段Demo播放完毕后没半分钟,陈建业院士再次走到了台上。

院士红光满面,精力很是充沛,望向台下,微笑道:“可能大家还是有一些疑惑,因为现在也没办法单独对芯片进行实际演示;

不过,我会解答大家的一些疑惑,算是简单的技术分享交流。”

稍顿,陈建业面色坦然:“首先,我先说明一个核心问题,前沿白泽实验室是只具备手机SoC设计能力的实验室,并不具备芯片研发能力;

我们只是在ARM的指令架构授权上,进行了一定的自主设计;

据不完统计,神龙1号的自主知识产权只占10%。”

“这也是为什么刚才在介绍参数时,会跟苹果A5芯片进行对比的原因,因为苹果A5同样是采用了ARM授权的ARMv7指令集与Cortex-A9架构。”

“具体来说,包括高通、三星、苹果、联发科等公司,在手机处理芯片上都采用了这样的模式;

通常,业界认为只有具备独立的微架构研发能力的企业才算具备了芯片研发能力,微架构的研发也是芯片产业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

最后,陈建业做了个简单总结:“用方年方总的话来说,白泽实验室做的工作只是通用方案整合;顶多……

是在整合方案后,做了一些,嗯……微不足道的自主设计工作。”

陈建业解释完这个观点后,台下响起了善意的笑声。

有人高喊:“方总牛逼,什么都是微不足道!”

“……”

然后陈建业道:“接下来是十分钟回答时间,有劳各位尽可能的提专业问题。”

很快就有工作人员穿梭其中。

有人手举得很高,手上就会被塞一个话筒。

“陈院士,按照您的说法,手机处理芯片业内目前都是同样的模式,那为何同样的指令架构,神龙1号有如此强劲的性能参数,全方位超越苹果A5?”

陈院士笑着从专业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所以总的来说,制程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当然白泽的设计也很重要。”

十分钟里,不断有人配合的提出了一些专业问题。

包括浮点处理性能。

包括芯片整合后的图形处理性能等等。

也包括乱序执行。

还包括CPU‘动态’频率。

也包括关于‘全网通’的提问。

陈院士一一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回答,信手拈来,轻松写意。

这就是一个想要为中华集成电路贡献毕生精力的院士的知识储备体系。

哪怕是一些刁钻的问题,也都得到了非常专业的回答。

站在镁光灯下的陈建业院士,在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专业问题时,仿若浑身都在发光。

道不尽的风流与写意。

虽然这也是陈建业头一次面对这么多观众,但院士应付起来很是淡然。

十分钟很快就到了。

陈建业院士做了个手势:“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再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请提问。”

这时,话筒被一个媒体记者抢到了。

“不好意思,陈院士,我是媒体记者,我的问题跟专业无关;

我想代替现场以及网络上无数观众问一个问题,前沿是如何忽然拥有手机处理芯片的,而且神龙1号性能如此之高,完全站在了国际最尖端。”

“还请您一定回答。”

见状,陈建业轻轻一笑,面色和气:“本来这种问题不该我一个技术来回答,不过我可以站在我的角度上说几句,不能算代表前沿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