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第3/3页)

在一派欣欣向荣的大生产景象中,林玉婵终于等到了招标结果。

----------------------------

“容先生,消气……”

林玉婵觉得自己有点角色错置,拉着容闳袖子不让他再转身。

“我说话都不管用了吗?我堂堂一个督办,我的意见都是废纸吗?”容闳罕见的怒容满脸,挥着拳头叫道,“太后亲口钦定的供应商他们都不认么?那个‘满发行’是什么散兵游勇,他们根本没有资质……”

“那个‘满发行’,大股东是李鸿章的族弟。”林玉婵疲惫地说,“太后管不到这里,李抚台可以。您千万别跟他起冲突。”

北京城里一句太后“金口玉言”,和真金白银、近在咫尺的利益相比,也得退让。

自从得知李鸿章的亲戚也开始下场竞争采购商的位置时,林玉婵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江南制造局虽然拥有几乎是远东最先进的军工机床,聘用了一批世界顶尖的学者工程师,但它的本质,还是个衙门。

大清的衙门。

当然,衙门不缺钱。林玉婵送去的几十页细致标书,被他们欣然采纳,回馈了一千两银子。然后就转手送给了那个“满发行”,当做现成的采购指南。各种原料提价三成,眼下已经采购过半。

衙门也很会做人。博雅公司还是得到了几口残羹剩饭,被授权成为了“翻译馆”的供应商,进口一些小件的西洋科学器械、科研原料、外文书籍、乃至供应茶叶……

倒也小有利润。

不过跟林玉婵畅想的,为近代中国工业抱薪填土的梦想,还是颇有差距。

容闳已经跟有关人员吵了好几架,每次都被笑脸送出来,说不好意思,本部门无能为力,要么您找找别人?

江南制造局是肥差衙门,里头的管理人员拿着洋务经费,只求升官发财、积攒资历。偶然办几件实事,也是为了得到上级的嘉奖。

做事越多,犯错的机会越多,不干活才是最保险。

谁肯冒着得罪李鸿章的风险,帮容闳说话。

于是眼下,明明是博雅公司错失机会,容闳比林玉婵还难受。眼看自己跋涉万里、每个零件都亲自相看的机器,放在个衙门似的厂房里,成了别人加官进爵的工具,他心里好像点了无数炸`药包的闷井,快按不住盖子了。

林玉婵只能反过来安慰他:“至少聘用的工匠们都靠谱,这些机器迟早会给中国造出自己的枪炮。虽然成本高点,效率慢点,但终究是对国家有益的。”

容闳:“道理我都懂,可是……”

他攥紧拳头,忽然怒容消失,振振地道:“没关系,只要我督办这厂子一天,我迟早把它的风气扭转过来。我堂堂一个耶鲁毕业生,环游全球的旅行家,难道还斗不过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

笃笃笃,笃笃笃,隐约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畅想。

容闳的办公室就在厂房一侧,别人不喜欢听机器隆隆的噪音,所以把这间屋子留给他,正好方便他每日视察。

因着噪音,隔了好一阵,才发觉有人敲门。

“喜事,容大人!”

来人是曾国藩的手下,容闳也认得,连忙看座,寒暄半天。林玉婵回避到里间。

曾国藩问容闳休整得怎么样,回国待得习惯不习惯,容闳报喜不报忧,一一作答。

“为了嘉奖您购办机器之功,曾大帅保荐,让您以江苏省行政署的候补同知身份,在丁抚台手下做译员。朝廷已经批准。您现在便可准备起来,去苏州上任啦。恭喜恭喜!”

容闳一时没听懂,愣了好一阵。

那人直笑:“嗐,容大人,升官啦!别愣着啊!曾大帅照顾您呐!”

容闳呆呆地问:“那这里……”

“这里当然是不做啦。一个督办而已,有什么意思?新督办不日即来,您赶紧把这里收拾一下。”

“那,我以后的职责……”

“暂时没什么职责,总归是办洋务而已——曾大帅说了,容大人心思奇巧,做什么都行。您不是常说,有许多西洋书籍亟待翻译吗?您就没事译译书,写写文章,丁抚台见洋人时陪同一下,每月就能拿二百五十两银子俸禄——这福气,别人烧香都求不来呢!瞧瞧,曾大帅给您想得多周到!”

容闳被这突如其来的“福气”砸一脸,微微张着嘴,眼神迷茫又空洞。

--------------------